•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海归博士和地震赛跑 用知识回报祖国

发表时间:2015-11-13 15:1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凤鹃

王暾博士正在给大家讲地震预警系统

  他深受“5·12”地震的触动,当天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后回国创业,一做就是7年。

  他每天工作80%的时间都花在研究上,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地震预警技术推广到全球,以提高更多国家的防震减灾能力,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他研究出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四川芦山7.0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等30次破坏性地震,取得了减灾实效,使得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他就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创始人兼所长王暾博士。

王暾博士正在讲地震预警系统的运用原理

  受汶川地震触动回国创业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抢险救灾画面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当时,身在奥地利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后的王暾,看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后,他心痛不已。他脑海里冒出这样一个想法:“我是研究物理的,尽管与地球物理不同,但是,我希望可以用我所学,为更多的人做一点事情。如果我们能够对地震有一个预防的时间,更多生命或许就不会受到伤害。”

  他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当时国内对地震预防的研究还比较稀少,如果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说做就做,当时33岁的王暾便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国创业。于是,他当天就定了回国的机票,带着老婆开始回国的创业之旅,而这一做就做了七年。

  不久,王暾便带着从亲戚朋友那里筹集的300万元回到了成都。带着“非进入这个领域的决心”,他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他去人才市场“挖”了7个人,在一座居民楼租下一个四室一厅的办公室,便开始和自己的团队一起研发地震预防,并注册成立了公司。

  2008年7月,王暾和他的团队在汶川等地建立了100多个地震监测台站,搜集数据,用余震进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地震预警在技术的支撑下也是可以实现,于是开始主攻地震预警。

王暾博士工作时的场景

  事业受挫 公司账户上只剩下1.4元

  万事开头难,虽然王暾已经做好了应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准备,可来自各方的质疑声仍然使他备受打击。当时,不少人认为:地震预警研究是政府应该操心的事,你一个科学家能做出什么来,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在家里,妻子对他的这份工作也有诸多不满,因为如果他继续留在美国,他现在已经是一个教授,不会像现在这样东奔西跑,更不会面对公司随时会倒闭的风险。

  令王暾没有想到的是,资金的压力接踵而来。到2009年初,王暾带回来的300万元资金基本上用完,后续资金如果不能及时到账,公司很难周转下去。那段时间,王暾脑子里想到最多的就是“钱”。有一次,他带着团队去汶川布点,路上连加油的钱都没有了。最窘迫的时候,公司曾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公司的账户上只剩下1.4元。这时候,周围的议论声更加大了。这份事业到底能不能成功?即使成功了,地震局会采用我们的研究吗?等诸多的问题迎面向他扑来。

  虽然压力重重,但王暾并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坚信这份事业一定能够成功。这个时候,他的团队也没有离他而去,甚至团队成员有的拿出自己的积蓄,有的用信用卡取现,支持公司生存。

王暾博士向大家介绍地震预警系统APP

  事业转机 地震预警系统全面铺开 回报社会

  幸运的是,就在他觉得快要山穷水尽时,情况有了转机。由于地震预警研究成果初具雏形,之前向成都高新区申请的20万元扶持资金在这时到账。第二年春天,科技部的专项资金陆续到位。2011年,王暾团队得到了3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情况开始慢慢好转。

  接着,王暾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公司也驶进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6月7日,地震预警套系统投入使用,布设在两万平方公里的汶川余震区域,仅到2012年5月,就成功对130次余震实施了预警。

  2012年9月,其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成为国内迄今唯一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也是唯一经过7级强震检验的地震预警系统。

  从2014年起,其牵头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已开始应用在学校、社区场镇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高铁、化工、地铁、燃气等重大工程,也开始为国家减灾中心、四川省应急办、四川省消防总队、云南省应急办等政府部门提供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信息服务。

  现在,王暾经常会向自己身边的朋友推荐地震预警接受软件APP。“虽然现在,我们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可我很着急,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事情。”

  正如王暾所说,目前国内民众对地震预警这个概念还不是太清楚,想要推广这个产品显得很艰难。根据王暾介绍,在地震来临前几秒到几十秒,该系统便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还会显示地震波还有几秒到达,并提醒大家做好相关防护准备。

  “如果汶川地震的时候,能有地震预警系统,会减少几万人的生命损失。”王暾常这样感慨,这也坚定了他要做好地震预警这份事业的决心。

  截至2015年3月,王暾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经过了近万次实际地震的公开检验,实现了通过智能手机、广播电视、微博、地震预警专用接收服务器等同步接收地震灾害报警(预警)信息,成功预警四川芦山7.0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等30次破坏性地震,取得了减灾实效,使得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如今,该系统价值超过7亿元,覆盖我国国土面积22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人口密集的多震区面积的90%,成为世界第一大地震预警系统。

王暾博士仔细讲解地震预警系统的优点

  成果走出国门 地震预警系统即将覆盖尼泊尔

  王暾表示,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该技术推广到全球,以提高更多国家的防震减灾能力,而这正慢慢变成现实。随着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几次大地震,王礅的研究成果渐渐吸引了国际上地震研究机构的注意。日本防震所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专家先后来到成都和王礅面对面交流地震预警技术。

  随着地震预警技术在国外的知名度慢慢提高,该技术也开始走出国门,其他国家也开始建立地震预警网。

  2011年8月,美国一家公司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及相关生产商在成都高新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金额达300万美元。根据协议,该公司将分批采购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并逐步在海地完成建设工作,以减少破坏性地震给海地带来的灾难。这也是我国地震预警技术第一次走出国门。

  今年5月14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尼泊尔科技院签署合作协议,尼泊尔地震预警体统将采用中国地震预警网的全套技术系统。8月,由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尼泊尔科技院联合建设的尼泊尔地震预警系统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若‘4.25’地震时尼泊尔有地震预警网,则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将有18秒的预警时间,可减少上千人的死亡。”王暾博士介绍。目前,尼泊尔已经建立了120个地震预警网,该系统将随时检测地震的相关情况,未来将有可能实现全覆盖。

  现在,王暾每天80%的时间依然会花在研究上。在他看来,不能满足目前的研究成果,要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如今。他和他的团队又有了新的目标。“根据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未来实现地震预报也将成为可能。”

  创新、大胆、敢做,这是王暾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这也正成为他工作的动力。 “王暾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对生命的尊重、对科技创新创业的专注以及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其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开创了中国地震预警事业里程碑式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震带给人们和社会的伤害。”深知王暾创新创业的相关负责人评价他说。(记者 杨金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