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niu 扭到费

发表时间:2011-02-23 15:17 来源: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王 辉霞

  高虹 

  我习惯以普通话写作。有一次描述一个特别难缠的人物,写他如何软磨硬泡、死乞白赖……这时,“扭到费”这个成都词汇一再冲击大脑,试图打破我规范的用词习惯,以它土头土脑的模样卡进满篇方方正正的印刷体。

  虽然我以一个写作人特有的对词语的警觉拒绝了它的光临,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描述一个死缠烂打的人像一块牛皮糖粘在了你身上,本地土话“扭到费”是用字最经济也是最传神的选择,它一般用于某人盯住了一件事情或一个人,没完没了地非要折腾出个结果来。在这个词汇中,“扭”字好理解,和普通话里把某人“扭住”,把肇事者“扭送”到派出所的用法一样,“费”字才是方言的主要元素,四川人说小孩调皮捣蛋好折腾,不肯安分,就说是个“费娃娃”,“费头子”,“费头费脑的”,吆喝小孩不要捣蛋,就说“莫费了”。是这个音,至于为什么选择了“费”这个字,我想还是与“费事”有语义上的关联。

  一个方言词汇的形成,应该与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大有关系,“扭到费”在成都人口语中还用得特别多,由此推断成都人的性格就是有点皮,遇事有点不到黄河心不甘的韧劲。而且这种韧不仅仅是一种意志,还是一种技巧,成都人的韧带着牛皮糖的特性,粘,绵,软,外加一点点……甜。就是说他的死缠烂打不会让你彻底不耐烦,你即便肚子里有气也不至于冒火,他会把火候拿捏得很好。举个坊间流传的笑话,一个作者投稿到编辑部,编辑对他说:你这文章写得太幼稚了。他说,你就当儿童文学发嘛。如果编辑说:你这文章写法太老旧了,他就说,你就当古文发嘛……他不急不恼,编辑完全拿他没得办法。这不是笑话,我就真的有一回,与我的成都作家有过这样一番奇谈怪论:我说你写的啥子哟,看都看不懂,他说他写的后现代小说。我一翻脸,说,我只晓得后爹后妈,不晓得后现代,他一拍大腿,说你简直高明,后现代就是后爹后妈生出来的嘛。我大叫,后爹后妈咋个生得出来?一旦生出来他们就是亲爹亲妈了呀……完全被弄糊涂了。这时那个成都作家悠悠然地点燃一支烟,在青烟缭绕中嬉笑着,欣赏我一副傻大姐样。

  很久以后,我还是给他编发了一篇小说,看清样时我特地打电话给他,建议他笔名用“扭到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