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用繁盛的仪式迎接春天

发表时间:2012-03-12 08:26 来源: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王 楠

  江玉祥 牛会娟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通常在立春前夕和立春日举办迎春仪式,祈求丰收,期盼吉祥。古人迎春,仪式隆重、场面喧腾。无论鞭春、报春,还是点春、看春、吃春卷,都充满浓郁的节日气氛。清代成都的迎春之礼,尤其繁盛。虽说要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但立春以后,春天毕竟由南至北,渐渐来临。

  春官报春

  迎春赞词 吉祥喜气

  民间的春官也叫说春人,一般由乞丐和无业游民装扮。立春前一月,春官扮成财神,或着戏装,或戴面具,手敲着小锣鼓,口唱迎春词,挨家挨户送木刻春牛图或暦历书。在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24个节气和人牵牛耕地图,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耽误大好春光。筱廷《成都年景竹枝词》有一首《说春》专咏春官:“乞儿得意做官时,袍带乌纱手内持。说过千门恒炫耀,春官常挂嘴唇皮。”这活动叫送春,春官唱的迎春赞词叫春歌,都是吉利话。过去,成都郊县的春官一进门便唱:“一进门来二进厅,三进廊房瓦屋深。抬头看,峨轩轩,红红绿绿贴两边……肉又香,酒又甜,团转亲戚来拜年。一拜公公添福寿,二拜婆婆添寿缘。三拜金银堆满屋,四拜四方进财源。五拜五子登金殿,六拜贵子人丁添。”

  唱毕,主人赠送一点钱、米。如果主人回赠丰厚,春官接着会唱更多春歌,说更多吉利话,然后欢欢喜喜又走下一家。

  看春打春

  万人空巷 鼓乐喧阗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耕牛是农民的宝贝,所以用象征耕牛的土牛迎春。汉代人已开始在立春日立土牛、耕人偶像在城门外,昭示春天到了,农耕就要开始。从宋代开始,关于土牛与迎春的记载多了起来,立春日鞭牛打春的习俗也逐渐确定下来。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鞭牛的彩杖通常用五彩丝缠绕,每个官吏两条。鞭牛后,百姓人如潮水,瓜分所鞭之牛,人们拼命争抢,每年都有人拥挤受伤。据说,得到牛肉的人,家里适宜养蚕,也能治病。而把春牛角上的土放在门上,这家人就会丰收。

  清代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记载,当时北京官办迎春礼仪劝农,排场很大。相对而言,四川清代和民国的“迎春”“点春”“春台”“打春”仪式,较能体现民间重视立春的感情,更具民俗趣味。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华阳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府尹率县令、僚属迎春于东郊,仪仗甚盛,鼓乐喧阗,芒神、土牛导其前,并演春台,又名高妆社火。士女骈集,谓之‘看春’。次日,鞭土牛于府署,谓之‘打春’。”

  清光绪十年刊《射洪县志》载:“立春先一日,各官迎春东郊,邑人竞观盛典。是日,春官着彩衣于公堂暨各署说吉利话,谓之‘点春’。又命小优人扮仙童、彩女像,盛饰之,立铁架上,舆夫舁抬,导以鼓吹彩仗,遍游各官署及街市,谓之‘春台’。至立春日,各官祭芒神,鞭土牛,谓之‘打春’。礼毕,邑人争攫土牛之泥以归,置诸灶中,用避虫蚁。” 

  民国十六年重印本《广安州新志》载:“立春前一日,州官僚属盛仪仗、鼓乐,坐明轿,侍从骑马出东郊行礼,曰‘迎春’。以五彩缠亭,实土物,曰‘五谷仓’。纸竹饰芒神、土牛,配以五行之色,市贫儿扮演故事,二三人一架,高丈余,数人舁行,曰‘亭子’,先期入署听点,曰‘点春’。士女攒观,曰‘看春’。次日鞭土牛,曰‘打春’。”

  清周询著《芙蓉话旧录》《迎春》条详细记载了清代成都的迎春之礼:“成都为全省会垣,每遇迎春,较外县尤繁盛。迎春官吏,只限于当地府、厅、州县。省城遇立春前一日,成都知府,及成、华两知县,皆乘八抬明轿。轿为一太师椅形,不施帷盖。轿轩及柱悉幂以红缎,并以绫丝所扎人物花鸟遍施于杆柱之上。轿后用篾条裹五色纸花,扎一大春字,上安纸作风车无数,行时悉迎风转动。是日将军送其全部卤簿与成都知府;总督送与成都知县;提督送与华阳知县;本官应用之旗、锣、头牌、伞扇,亦并列于前。署内各房典史经书,各班领役,与夫署内仆从,皆戴官帽,着皮袍褂。皮褂且皆用反穿者,帽边咸插纸花一朵,胸挂银牌,手持五色纸花所裹竹鞭,名曰‘春鞭’,乘马数十匹,迤逦前导。每署并须召戏班中花旦四人,穿着与书差、仆从同,分抱签筒、笔架,乘马参列其间。此习岁岁皆然,尤不可解。龙灯、狮戏亦各十数部,所经街道,倾城夹观,左右如堵,亦有万人空巷之致。清制,属吏经过长官衙署,舆马只能由照墙外行,是日所经长官衙门,则迳穿辕门而过,至东门外先农坛降舆,致祭先农后,始各循路回署。署中且备筵宴,遍饷阖署及随行者,曰‘迎春酒’,此日立春,府县各在大堂仪门,祀芒神、春牛,行打春礼而散。”

  芒神在汉代是用土塑的耕夫偶人,至清、民国则为纸竹所饰。土牛为土制的牛,清和民国也有用竹扎纸糊成牛形者,往往大牛肚里装许多小牛。打春仪式中,鞭碎牛后,抢土牛的泥即等于抢牛肉,或说“其家宜蚕,亦治病。”或曰“‘春日’,鞭牛碎之,则竞取归置诸牛阑,谓可禳疫。”(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蓬溪县续志》),或曰“邑人争攫土牛之泥以归,置诸灶中,用避虫蚁。”(清光绪十年刊《射洪县志》)总之,趋利避害。

  剪彩催春

  美人头上 春已归来

  迎春活动还有挂春幡(青色旗帜)和“咬春”。

  古人除了在院子里立青幡,还剪裁小青幡戴在头上。南北朝时,人们还剪出象征春天的燕子佩戴,并在门上张贴“宜春”二字。宋代皇帝要赐给御史以上官员用罗彩剪成的春幡,赐给宰相亲王的则是用金银箔剪制的幡胜(装饰品)。官员入朝恭贺新春后,各自把幡胜带回家,示丰稔之兆。

  唐代还出现了寓意吉祥的“春鸡”,宋代又有春花春柳。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人们在头上戴起美丽的幡胜,迎接春天。

  明代刘若愚《明宫史》火集《饮食好尚》说:“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咬萝匐,名曰‘咬春’。互相请宴,吃春饼和菜。”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春盘”条:“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匐,名曰咬春。”

  晋代就已经出现春盘,那时称为“五辛盘”。五辛广义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人把芦服(萝匐)、芹芽装盘馈送亲朋,后来江淮人多仿效,于是有了馈赠春盘的习俗。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日益盛行,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齐人月令》云:“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宋朝《岁时杂记》记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匐为之,装饰置奁中。烹豚、白熟饼、大环,饼比人家散子,其大十倍。民间亦以春盘相馈。有园者,园吏献花盘。”立春日,京师人家也食韭黄生菜拌凉面。苏东坡《送范德孺》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皇帝还常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酒为黄柑酒。

  春卷亦是传统节令食品,《岁时广记》记载,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茧,以肉或素做馅。又因为立春日做此,所以又称为探春茧。像蚕茧一样的面茧,即春卷。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载,宋代春卷样式有米薄皮春茧、子母春茧、活糖沙馅诸色春茧等多个品种,立春后,作为市食点心,四时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