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成都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凡人善举让城市充满正能量

发表时间:2016-09-28 08:3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高度凝炼,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和风貌,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按照文化传承、时代精神、成都特色,进一步提炼出成都的城市精神。”

  日前,广东卫视一档真人秀节目《你会怎么做》在成都拍摄,面对萍水相逢的陌生老人,成都市民纷纷无私相助,市民们友善的行为不仅感动了扮演老人的演员,更感动了全国观众。27日,成都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成都大力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城市精神文明水平和市民文化道德素质,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城市精神灵魂。节目中成都市民的感人之举,正是这座城市时代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现。

  

  成都榜样主题曲发布。图片来源:成都文明网

  榜样模范涌现 高尚品格感动全城

  成都榜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近年来,成都广泛开展评选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寻找榜样、学习榜样的良好氛围。东风渠边的“救水女侠”吴永秀,从冰冷河水中救起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欢行公益”发起人秦坤,用手语传递爱,把关怀和温暖送给特殊群体;邛崃孝子赵庆珍,遵守承诺,照顾牺牲战友母亲二十余年;女教师裴丽娟,带上全家去援藏,让爱心之花在高原上绽放。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深入人心,他们或爱岗敬业,或见义勇为,或乐于助人,或孝老爱亲,每个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的品格都让他们熠熠生辉。正是他们以身作则,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带动、感染着成都市民,推动着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10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7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3人荣获全省道德模范称号,146人成为市级道德模范,选树全国最美孝心少年1名,省级“美德少年”6名,市级“美德少年”265名。近期正在举办的“榜样力量 德耀蓉城”高校专场活动也如火如荼,由著名川籍歌手王铮亮演唱的正能量歌曲《成都榜样》也正式发布,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扬了模范榜样们的崇高品质,在全市掀起学习效仿的热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景。 图片来源:武侯区文明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茶馆。图片来源:锦江区文明办

   

祥瑞苑内的“讲文明 树新风”文明用语墙 摄影:黄驿

  “文明细胞” 聚成城市风尚

  用数字给单元命名很常见,但在成都市武侯区祥瑞苑,12个单元名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如“诚信”单元得名于单元的个体户王先生,在多年小本生意经营中他童叟无欺,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赞扬;“和谐”单元得名于该单元的王阿姨,她是院落里出了名的热心肠,经常主动协助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调解邻里纠纷,增进邻里感情。不仅如此,院里处处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阳台以新二十四孝为主题,宣传栏里大力宣传“武侯好人”和“院落之星”,自行车棚的墙上是“二十四字歌”的曲谱,各种装饰也别具匠心。

  茶馆文化是成都文化的一部分,锦江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茶馆文化中,让市民在喝茶聊天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品格。以川剧为主题的悦来茶馆,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花园茶楼,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活水茶楼,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88号创客茶馆,一个茶馆一种特色,烘托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为引起更多关注,成都围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广泛开展“文明交通行”“文明旅游进社区”“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等活动,大力实施宣传引导,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潜移默化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一座城市的文明风貌是由一个个“文明细胞”组成的,成都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全民参与。到如今,全市已累计创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1400余个,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近400所,充分发挥创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全市深入推进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弘扬美德、树立风尚、传承文化、践行规范,推动广泛形成好家风、好校风、好行风、好民风。

  

  志愿者为敬老院老人送去礼物。图片来源:新津县文明办

  

  小志愿者们一起合作,为井盖穿上“新衣”。 图片来源:青白江区文明办

  志愿服务 增加城市温度

  老年人在社区里居家养老,志愿者随时提供上门服务;寒暑假社区办起托管班,让家长不再担心孩子放学没地方去;菜市场离得远,社区开通“菜宅送”直通车,把菜送到家门口——黉门街社区地处华西坝,占地面积0.7平方公里,常住居民6328户,人口达1.8万余人。社区划分四个网格片区,建立起13支志愿服务队伍,吸纳志愿者1486名。今年2月,在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黉门街社区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志愿者是城市的美丽风景线,公益事业给钢筋水泥的城市增加了温度,成都搭建了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平台,汇集志愿服务力量,开展了“成都有爱 云聚公益”“百万志愿者社区行”等活动,打造志愿服务成都品牌。目前,全市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机构)近200家,志愿服务队伍1.8万支、注册志愿者150余万人。成都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高效化、多元化。今年2月,我市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1名,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家,最佳志愿服务社区1个,贡献了志愿服务成都经验。

  成都创新打造了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主题街区、主题院落,利用《成都市民文明手册》、公益期刊、LED流动宣传车刊播公益广告,创作融入剪纸、糖画、熊猫等元素的特色公益广告,创新开展网络公益行动、“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姓故事会、“成都榜样”情景剧进社区等,让市民在互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多项全球聚焦的重大活动期间,成都市民展现出的文明素养和精神面貌给宾客留下了美好印象,赢得高度赞誉。(成都日报)

  《人民日报》点赞:让“平凡之善”滋养我们的心灵

    我们需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多一点信心,需要向成都街头的这些热心人们学习,不能因为预设了恶,而忘记了善。

  没有推广、没有炒作,这两天,一段暖心视频迅速传开。网友纷纷转发,网站主动置顶,仅在微博就获得高达7500多万次点击。“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已被暖哭,愿每个人都被温柔相待”“看完,相信人性本善”……感动、共鸣,只源于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善”。

  这是一个关于善的试验。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节目,来到成都街头录制。他们请演员扮演迷路的健忘老人,观察路人的反应。没有剧本、不拼演技,普通人最真实的选择、最自然的流露,让人倍感温暖:快餐店也好,路边摊也好,吃完不付钱就走的老人,面对的都是大度微笑;顺路也好,不顺路也好,提着菜篮的老人,都会被耐心指引。冒菜店老板搀扶徘徊的老人进店,端上热腾腾的食物;大排档的两个女孩请无助的老人坐下,还绕一大圈买来面包;一位母亲先跑去接了放学的孩子,让孩子牵着老人的手一起走;几个青年临时改变行程,把老人妥妥帖帖送回家……对于“这个世界会好吗”的问题,这些普通人或许会让更多人给出肯定的答案。

  事后的采访中,这些“四川好人”们,也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老人家嘛”“人家岁数都这么大了,也没关系”“一个大爷有啥子嘛,无所谓”“家里也有老人,看着比较心疼”……不过就是最简单的认识,不过就是最寻常的话语,却让人感觉,“川普”真是最可爱的腔调。市井的善行没有传奇,只是行走坐卧的伦常、柴米油盐的底色,可谓“日常的德行”。也或许,善行本来就不需要原因,只是发乎本心的选择而已,哪里需要多说什么。

  这些凡人善举让人看到,善,一直都在,从未离开。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因很多所谓“新闻”,而生出失望来。明星的婚变带来舆论的狂欢,狗血剧情直指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线;师徒反目皆因利益而起,在公共空间争吵到人尽皆知;有人为了超车而拳脚相向,有人对受伤的孩子视而不见,还有人做起了碰瓷的生意、骗人的买卖……然而,那些“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判断,在成都街头一幕幕的温情中遭遇反例,套用最近正火的句式来说,是“人心犹在,不诉薄凉”。如此多自发的点赞也说明,我们多么渴望能廓清雾霾,让眼睛看到光,让心灵萌动爱,让善成为我们的精神滋养。

  恰如这档节目的追问,你会怎么做?即便是面对迷路老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坚定的回答。这个节目让人反思:我们是不是有太强的心理暗示,让自己相信道德已经贬值、善行已经破产,因而在小声的嘀咕中,给了自己背对着善走开的借口?我们是不是因为有冷漠和乖戾就不再相信人性,因而一边充满怨念一边过度自保,在一次次的迟疑与延宕中,让自己也成为沉默的一分子?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多一点信心,真的需要向成都街头的这些热心人们学习,不能因为预设了恶,而忘记了善。

  其实,节目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犹豫”。在大学门口,老人向一个女孩讨要食物。女孩有些害怕,把面包给老人后匆匆离开。不过,5分钟后女孩却回来了,主动请老人吃饭,还找到了老人家里的联系方式。最初的戒备、其间的犹豫,都可以理解;也正因此,最后的帮助才显得如此诚挚——那是思考之后的行动。女孩说,那5分钟里她想的是,老人是不是真的饿了,找不到家了,要不要过来看一下?相信,面对他人的困顿,很多人也都会有这5分钟的心路历程,只是更多人还需要克服惰性、战胜怀疑。

  普通人的善心善行,是我们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可以问“这个社会怎么了”,却不能不看到,这个社会还有更多的善、更多的美不能忽略、不容忘记。因为这当中,有着一种向上的力量,在悄然生长。(《人民日报》2016年9月27日第05版)

   《光明日报》评论:平凡人的善良是城市文化底色

   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节目组近日来到四川成都街头录制节目,他们请演员扮演迷路的健忘老人,用隐藏摄像机观察路人的反应。这些普通人的举止让人倍感温暖:冒菜店老板搀扶徘徊的老人进店,端上热腾腾的食物;大排档的两个女孩请无助的老人坐下,还绕一大圈买来面包;一位母亲先跑去接了放学的孩子,让孩子牵着老人的手一起走;几个青年临时改变行程,把老人妥妥帖帖送回家。看到这样的美好镜头,很多人表示收获了太多感动。节目消息发出后,仅在微博上就获得了高达7500多万次点赞:“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已被暖哭,愿每个人都被温柔相待”“看完,相信人性本善”……每一个点赞,都是一次灵魂的净化,一次公共精神的积淀。

  近些年,“彭宇案后遗症”“银行卡诈骗置人于死地”等新闻的发酵,将人们对彼此的信任消耗了很多。我们不敢轻易相信陌生人,连教育小孩子都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过度自我保护也许是一种迫不得已,但对于社会来说,也是撕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值得欣喜的是,在节目中,成都市民用开放的态度,用他们发自内心的善良,瞬间改变了很多人对社会生态的观感。让我们看到,善良,特别是普通人的善,从来都没有走远,而是一直萦绕在我们身边。当这种善良发挥出凝聚人心的公共效应,就会让人们生出认同感,让固有的“门缝里看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以及言语戾气、情绪偏执得到修正,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用温和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并给予陌生人信任和温暖,我们的城市会更美,社会发展会更有力量。

  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向陌生人传递善意,61.7%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唤醒人们心中的善意,减弱身上的戾气”,50%的人表示可以“增加对陌生人的信任感,待人处事变得轻松”,48.6%的人认为“可以增加生活的幸福感”,47%的人认为会“降低社会成本”。看来,善意尤其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确实能减少戾气等不良情绪,让每个个体更坦荡、更快乐,让社会更趋向良性秩序。

  如今,“让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如果我们都能以这些普通成都人为榜样,表达善意、传递善举,并让它成为一种自觉,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祥和,国民素质和文明素养也就能不断提高。有了“平凡人的善良”这样的美好底色,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就一定能绘制出美丽的文化画卷。(《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8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