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带成都人看照片说历史 从“漫步”身边的街道开始读懂天府文化

发表时间:2019-04-01 09:27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田怀新

作家冯晖在分享会上与读者交流

  半节巷、小通巷、爵版街、暑袜街、帘官公所街……成都这些独一无二的街道名称是怎么来的?依托自己的生活记忆,询问知情的长辈学者,反复比对书籍资料……成都作家冯晖用了4年时间,拍过300条街道,存了80万张照片。3月30日下午,冯晖携新书《成都街道漫步手记》做客散花书院铁像寺水街店,与现场读者一起“漫步”书中的成都街道。冯晖还建议年轻人抽出时间,从读懂身边的街道开始,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老成都街道

  作者与市民共同回忆

  工科出身的成都人冯晖,酷爱文学与摄影。出于对城市发展的怀念与热爱,他用60多幅手绘地图,40余幅摄影作品和20余万字完成了新书《成都街道漫步手记》。“这是我拍的成都的街道图,大家看一下能不能认出这是哪里呀?”活动一开始,冯晖的问题就让观众席议论纷纷。一位老人答道:“这应该是牛王庙吧?”其他观众这才恍然大悟,“哎呀,这是现在好多人经常去的地方嘛。”“从照片上看,猛一下还认不出来。”冯晖介绍说,图片中正是牛王庙正街,“街道是人们最主要的生存空间,也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市中心的牛王庙正街就是这样的一块活化石,也是我童年快乐回忆的缩影。”

  从街道入手,讲你我他的故事,事情就变得轻松和有趣起来。冯晖很享受与老街坊聊天,在他看来,有些故事是史料里没有记载的。有生命的街道一定要有原住民的存在,有充满烟火气息与市井味道的日常生活。“这就是致民路那一片嘛。”谈到十一巷,已有不少读者加入讨论。冯晖说,十一巷里还有一座名字独特的猫猫庙,这条街的历史很多都是十一巷里开茶铺的老居民三孃告诉他的。“今天的活动,我也邀请了三孃,三孃跟我说,‘小冯啊,我咋来得到嘛,这几天天气这么好得嘛。’”冯晖的一席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紧邻老成都护城河的羊皮坝街,据说是清代晒硝羊皮的地方。冯晖介绍说,如今找不到羊皮坝街的一点踪影,在彩虹桥旁边,有一株树龄超过200年的皂角树,树形舒展,老当益壮,走近一看,可以发现树干上有一道道深深的勒痕,这就是过去南河渡船拴绳留下的痕迹。曾经的羊皮坝街已变成了保险柜一条街。“作家张建收藏的成都公共交通史资料,其中居然有好几张当年南河羊皮坝渡船的收据,票面一分钱。”听着冯晖的讲述,读者们不觉发出“哇”的感叹声。

  街道装着城市灵魂

  吸引更多年轻人

  “我是河北人,上大学时期一个偶然机会,我爱上了成都,如今已在成都生活3年,现在是散花书院的忠实读者。我想说,现在年轻人接受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要去研究真正喜爱的东西其实是很困难的。以前我的朋友总是问我,成都是不是像歌中唱的那么美?参加完今天的活动,我想我能给他们一个确切又信服的答案。所以,我特别感谢作家冯老师及书店,让我们有了将这些文化传承下来的信心和动力。”互动环节中,读者楚雅琼的一席话,让现场读者深深感动。

  “蜀人的祖先从金沙文化时期就在成都建立都邑,在长达4000年左右的历史进程中,中心位置从未迁移。街道是城市的血脉,所以我钟爱拍摄和写老街的建筑、人、事,因为有了它们,城市才有了灵魂。” 冯晖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成都工作生活,同时,像著名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等学者一样,很多研究成都历史文化的人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深爱成都。所以,年轻人可以抽出一些闲暇时间,从自己熟悉的街道,比如生活、上班的地方着眼,从读懂身边的街道开始,看看一座城市的肌理。”

  分享会上,冯晖也介绍了他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前他用相机拍摄,但相机有太多局限。几年前,他开始尝试用手机拍摄。“因为手机没有局限性,街坊邻居放下了戒备心,这样拍出来的才自然亲切,我也可以跟他们聊更多的故事,甚至和很多街坊成了朋友。”冯晖说,每一张照片,每一幅手绘地图,每一个文字都是他对成都这座城市爱的表达,同时也传承着城市的文化、传播城市的魅力。(图/文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