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汉代蜀锦提花机模型 织锦之都的见证

发表时间:2015-07-06 07:51 来源: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李立光

    记者探访天回镇老官山织机,现正在浸泡加固,年内完成修复 

  2013年年底,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部蜀锦提花机模型,是前所未见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填补了以往只有抽象资料而无织机实物的考古空白,是汉代成都就是织锦之都的见证。时隔一年多,织机模型的保护情况如何?到底何时才能在博物馆与大家见面?成为众多读者期待与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进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了解到,织机模型目前还在浸泡加固中,接下来还将进行阴干修复等工序,预计年内即可完成。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时,织机有望与广大观众见面。

  漆木器修护难度大

  织机目前还在浸泡加固中

  记者日前一进入织机模型修护现场,浓郁的药水味道扑面而来,密封的塑料盒内浸泡着大量零散木条,着实让人大吃一惊,“怎么都是散乱的木条啊?出土时的完整织机模型去哪了?”记者不解,上上下下打量着几十个有着详细标签、盛满浑浊液体的塑料盒。“不用担心,织机模型一定会恢复最初出土时的模样,而且,经过我们的处理后会变得更为坚固。”据文保中心主任肖璘介绍,织机模型是由楠木通过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制作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保护脱水工作,需要将模型拆散浸泡。目前,还在对织机进行饱水加固,由于分子运动缓慢,又不能用加热等方式处理,所以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到底会有多漫长?肖璘解释说:“从目前测定的数据来看,用化学药剂挤出木头里的水分,这一填充过程已完成了大半,在此之前,除了信息采集与清洗工作外,我们已经用了几个月时间将织机置于蒸馏水中,目的是把木头中有害物质置换出来。”

  肖璘告诉记者,对有机质文物竹木漆器的保护和修复是十分困难的,稍有一点疏忽,就会对文物造成收缩、开裂、变形等毁灭性伤害,后果不堪设想。且蒸馏水置换、饱水加固、阴干修复这三步工作,步步不能省,我们都必须在等待中完成,希望大家能给予理解。

  后期将投入更多力量

  争取早日与公众见面

  看到药水中零零散散的细木条,人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恢复织机模型最初的模样。现场工作人员指着旁边已完成加固的木俑告诉记者,只要加固完成,便会把织机放入恒湿箱中进行阴干,当测定细木中的含水量与空气中的含水量一致时,阴干过程便可结束。“由于恒湿箱中的湿度需逐步降低,所以这个过程也需较长时间。文物收缩不可避免,国家对此类文物规定的收缩率是3%,但此次我们能达到1%,比如,出土时长约10厘米的木条,在博物馆展出时会约为9.9厘米,变形程度微乎其微。”

  工作人员介绍,阴干完成后,会比对出土时的照片以及最初的测算来进行文物复原。除了后期对展陈文物的长期维护外,文物复原的过程,是展陈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唯一可以争取缩短时间的工序。“所以,在最后阶段我们也会加派人手,加班加点完成修复。”

  从文物出土瞬间开始

  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我们就像是出急诊的医生,每一个文物出土瞬间都需要我们的‘抢救’。”肖璘告诉记者,木纤维在历经千年的过程中虽处于饱水状态且与外界空气隔绝,但由于盐分和微生物的影响,木质内部已被腐蚀,再加上出土瞬间存放环境突变,使得织机比豆腐还要脆弱,碰都碰不得。在天回老官山汉墓发现之初,文保中心的专业人员便全体到现场踏勘,拿出了多种预案,好像就是在等待像织机、简牍这类重要文物发现,所以,当奇迹真的出现时,我们早有准备,发掘出土过程中,我们拿着喷壶、泡沫、毛巾和准备好的药水,随时对织机进行补水、保水。如果“急诊”出不好,一米的物件可能很快就会收缩到十厘米,文物一旦损坏将无法复原。

  由于老官山织机填补了以往我国丝绸纺织技术的空白,一经出土即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荆州文保中心吴顺清教授受邀亲自主持这批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包括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内的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参与对织机技术的研究工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常务所长江章华告诉记者,“我们以开放的姿态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对织机进行研究,既保护了文物,又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最快推出,预计年内即可完成这些改写世界纺织史的重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时,它们就会与广大观众见面!”

  精彩预告

  天回镇老官山织机的出土,吸引了全世界学术界相关领域专家的目光。一出土就引起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迅速将其纳入“国家指南针计划”项目。如今,这一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如何,织机织造出的蜀锦又以怎样的方式为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发挥重要作用?本报“老官山织机再发现”系列报道将为读者一一揭晓,敬请期待。

  实习记者 王梓均 本报记者 王嘉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