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杨昌林:让川剧更好看

发表时间:2016-08-29 11:2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提要

  听川戏曾是老成都人生活中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到了今天还有很多老年人固守着这一爱好,但多数年轻人更愿意将时间花在网络或酒吧中。对这种状况,杨昌林感到痛心,在他看来,川剧不仅是四川本土文化的精髓,也是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更重要的还有寓教于乐、高台教化的作用。

  嘉宾

  杨昌林, 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文化艺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八、九届省政协委员。主演过大型新编历史川剧《卧虎令》中之董宣、《安诗酒长》中之李白,荣获国家级大奖。在大型现代川剧《八一风暴》中主演方达来(即周恩来),录有《新辕门》《杀奢》《八件衣》等40余个川剧折子戏盒式磁带,发行海内外,又在现代川剧艺术片《金钥匙》中主演老保管,全国上映后获好评。

  手记

  爱玩是人类的天性,各个时代总是有层出不穷的娱乐项目。有的娱乐项目玩着玩着,就玩出了高雅,玩成了文化。戏剧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中国戏剧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庞大而又精密的体系,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除了京剧、越剧、川剧、评剧、豫剧这五大戏曲剧种外,黄梅戏、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湖南花鼓戏等都拥有一大批著名表演艺术家和“粉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今天互联网和快餐化、碎片化娱乐模式的冲击下,传统戏剧变得越来越小众,人们对于戏剧要么完全不感冒,要么存在着极大的认知误区。比如四川本土的戏剧——川剧,很多人对它的认知就局限在“变脸”上。事实上,川剧作为中国传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早在唐代就颇成规模,甚至有“蜀戏冠天下”之称。到了明清,随着大量外地人口涌入,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川剧又融合了四川方言土语、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等诸多元素,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川剧所承载的内涵,远非“变脸”那么简单,而是四川这块土地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文化体现。

  对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失衡,杨昌林先生痛心地说,“过去四川很多人没有读过书,他们的教育都是来自于川剧。川剧教会了他们什么是忠孝仁义,什么是礼义廉耻。千百年来四川人都谨守着自己的底线在做人。现在的娱乐资讯充斥着很多负面元素,很多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东西影响,也发生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事。我认为这都是传统文化教育失衡的结果。”

  不过在谈到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时,杨昌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国家决定专项拨款发展地方剧种,发展和重视传统文化,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对四川人来说,川剧的社会作用不能忽视,也不可缺失,它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是四川文化的代表。对四川人来说,无论教育还是宣传,川剧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实录

  传播优秀文化 川剧得天独厚

  社会教育的“重量级”嘉宾

  川剧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始于清代。川剧早在2006年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四川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上世纪50年代,川剧就已走出国门,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大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势。这些年川剧也频频在国内和国际上参加了很多重大活动,为我们国家和四川人争了光,出了彩。其实川剧并非仅仅局限在四川一地,而是在云贵川都有着极为广大的受众范围。现在贵州和西藏都还有国有川剧团,陕西和甘肃也有民间的川剧团。可见川剧非常受老百姓喜爱,群众基础也非常好。

  历史上,川剧在四川本土文化中占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传播优秀文化的载体,它囊括了儒释道诸多文化因素,融合了唐诗、宋词、元曲等元素,所以川剧剧本在全国也是极具影响力的一种。川剧在古代,除了是一项娱乐项目外,还有一个社会职能,那就是寓教于乐、高台教化作用。过去很多人没有读过书,都是通过看川剧接受了教育,知道了什么是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并谨守自己的底线做人。

  反观现代社会,我们很多青年人受网络的影响非常深,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色情、暴力等负面因素随处可见。这些东西刺激着青年人,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校园暴力、抢劫等恶性事件因此时有发生,不得不说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都是传统文化教育失衡的后果。

  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国务院也在2015年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部署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等工作。这些政策都不是一句空话,都在不断兑现中。

  国家重视文化艺术,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家已清楚地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川剧作为四川本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四川文化最响亮的招牌,它的社会地位不能忽视,它在社会教育上应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多文化融合的结晶

  今天的四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大省。明末清初时,四川因为战乱造成人口凋零,才有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其实移民并不单单来自湖广,而是涵盖了全国各地。这些外来者在四川建立了自己的会馆,并在会馆里演唱当地的戏剧。慢慢地,这些外来的戏剧被四川人学习传唱,形成了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其中昆腔起源于江浙一带;高腔源于江西的艺苑腔;胡琴来源于徽调;弹调是受陕西、山西等地影响;灯调则来源于四川本土的灯戏,是纯粹的本土戏曲。

  以前川剧并不叫川剧,也不叫川戏,而是称为某某班、某某社,这些班和社大多只唱一个调,要么唱昆曲,要么唱胡琴,要么唱弹调。后来在辛亥革命影响下,由康芷林等人组成的著名班社“三庆会”将这五种声腔揉在了一起,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川剧。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川剧历史仅有100多年。

  世界戏剧共有三大表演体系,分别为以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体验派,以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以我国戏剧家梅兰芳为代表的写意派。川剧就属于写意派中的一员。但川剧在演出和剧本制作时,往往也会借鉴和采纳其他表演体系的一些元素,比如情绪借鉴、感情记忆等。在著名川剧大师彭海清先生的代表作《肖方杀船》中,为了将剧中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彭先生还与衙门里的刽子手交成朋友,观察他们的眼神。他说,“我跟他们一起喝酒吃茶,那人老在看着我的颈项,好像在研究从哪里下刀合适一些,看得我毛骨悚然。”他将那种冰冷的眼神应用到肖方这个无情无义、杀人不眨眼的江洋大盗身上,果真塑造出了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

  有人说戏剧演员不讲究人物的刻画,我想说这是错误的。川剧非常注重人物刻画,而且刻画得非常深刻。从《肖方杀船》我们可以看到,川剧不仅非常注重表演,也非常注重学习借鉴,这也是四川这块土地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蕴带来的内涵。

  嬉笑怒骂都是川戏

  我想给大家着重讲一下川剧的“代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表演艺术形式。川剧代角艺术寓意深刻,从今天来看,川剧将代角艺术运用得可谓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什么是代角?代角就是一个演员演几个角,大家要清楚的是,并不是在一场戏中没有人去演不同的角色,而是刻意的一人分饰多角,这样才容易形成反差,让整个剧目更有意思,更加好看。

  举个例子,大概情节是一个秀才赴京赶考,路上遇到强盗把他杀死了,这个强盗在搜身时,自言自语地说,我不怕。此时死者站起来了,换了一个古代的衙差衣服说,你杀了人,还能往哪里跑!在大家还在为受害者而伤感时,瞬间受害者就变成了执法者,让观众顿时一扫心中阴霾,有种善恶终有报的痛快。这种角色之间的转换带来的反差,就是代角带来的独特艺术感受。

  除了代角,川剧还讲究互动。过去北京人叫听戏,四川人叫看戏,这一对比我们能发现,川剧对于表演者的要求更高,因为它要让听众既能听也能看。那就要求首先戏要编得好,其次表演要到位,第三还要和听众建立互动。怎么建立互动呢?比如有一幕戏,小姐在舞台后说了一句话,然后丫头就出来对听众说,“各位叔叔伯伯,大哥大嫂,我们小姐难得出门,请你们给他让一下路,不要把她挤着了,更不要踩着她了,她胆子小。”这时小姐说,“免了、免了,你多嘴。”然后戏剧开演。你看,这一下就把川剧的表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大家觉得自己也在戏中。

  川剧还有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叫时空转换,比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挡夏》,就是张飞挡夏侯惇,两个人除了你来我往的武戏外,还坐下来一起喝酒聊天,当中就使用了时空转换。这显示出编剧的厉害,戏好看,观众也不会追究不合理,它是一种夸张的艺术手段。到了今天,有的地方胆子更大,这场戏最后夏侯惇还掏出一张名片,让张飞空了给他打电话。往往这种形式让大家都觉得收获了快乐。

  在我看来,川剧不是不可以这样,反正是玩呀。其实艺术到某些时候就是玩,这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当然要看什么戏,用什么手段诠释它,让川剧更好看。川剧很多时候正戏和悲戏都在用喜剧手段演,正可谓嬉笑怒骂都是戏,这是很多剧没有的。

  对话

  写意是戏曲艺术的精华

  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川剧戏词都非常考究和唯美。

  杨昌林(以下简称杨):川剧的文学剧本近乎诗词歌赋,雅俗共赏。它的用词很美,融合了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多重元素。清代时四川有一位川剧大师叫黄吉安,他曾中过秀才,具极高的文学修养。他迁居四川后,写了非常多的川剧剧本,每一个剧本的用词造句都非常讲究。此外著名诗人李调元、赵熙等也为川剧写了大量剧本,为川剧的戏词奠定了唯美的基础。后人继承了他们的写作精髓,将川剧用词的唯美保存到了现代。

  记:川剧的继承颇有自己的特色。

  杨:每一个戏曲种类都有继承与流派。川剧和其他戏剧种类不太一样的是,大多数观众和表演同仁并不过于重视台上这个人,他的表演风格是不是像他的师父,而更多关注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比如大家看我的戏,只关注杨昌林这个人唱得如何,并不会太多关注杨昌林的师父是谁。

  像我教学生,我也跟他们说开始时你们一定要跟着我走,当你们学有所成,有实力了,你们赶快离我远一点,越远越好。古人曾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特点,这门艺术才能有所发展。如果有人给我说,你的某个学生唱起来太像你了,我会不高兴,因为他该有他自己的东西。

  记:传统戏曲现在有了一些要求改革的声音。

  杨:这些年舞台上出现了崇洋现象,其中影视界和话剧界反映得最为突出,戏剧界也受了一定影响。很多剧种在外国表演艺术的影响下,舞台搞得光怪陆离,把自己的特点都丢掉了。要知道写意才是戏曲艺术的精华,把舞台塞那么满,甚至要搞写实,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曾经还有一个论点,叫改革无界限。我对这个说法有不同看法。试想如果在越剧里加一点川剧,加一点豫剧和黄梅戏,那这个四不像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所以传统戏曲要守住自己的特点,不要盲目去追、去赶、去抄,否则那些东西就和传统文化没有关系了,那还能叫戏吗?(来源:成都日报 记者 吴亦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