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百斤原竹抽丝八两 十几道工序全凭一双巧手

发表时间:2016-05-26 07:15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记邛崃平乐古镇瓷胎竹编大师游伟

    素净的瓷杯,被竹丝缠绕“丝丝入扣”,这种手艺就是瓷胎竹编,也叫竹丝扣瓷。过去,这是一种讲究,现在,这是一门艺术。

  在邛崃的平乐古镇,有万亩高竹,也就有了林立的竹编作坊,有了代代相传的手艺人。这一始于清朝的竹编手艺,因其取材之精严,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因其工艺之繁杂,十几道工序全凭一双巧手;最初瓷胎竹编仅为皇室贡品。

  如今,这门“绝活”传到了游伟手中,这位在平乐镇土生土长的瓷胎竹编大师,布满老茧的双手是这20年的磨砺留下的印记。而这双巧手,不仅让竹编工艺随着时代演变精进,也撑起了平乐瓷胎竹编技艺的代际传承。

   

  这双巧手撑起了平乐瓷胎竹编技艺的代际传承 

  20年钻研竹编技艺

  他的作品已成争相购买的收藏珍品

  “竹丝扣瓷是竹编工艺中金字塔的塔尖。因为要贴瓷,用料就极为考究。”游伟时常都要到山里去转悠,找合适的竹料用于瓷胎竹编。“瓷胎竹编成品的好坏,第一步竹料的选择就很关键。”据游伟介绍,从平乐古镇到天台山一带背阴面的慈竹,竹节长,纤维柔韧,是最好的竹编原料,而真正能够做到与瓷胎“严丝合缝”的还必须是两到三年的成竹,因为这样的竹料才有足够的韧性。

  “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这是瓷胎竹编这个行当的老话,说的就是竹编原料的“金贵”。“一根合适的竹子,我们只选中断最长的两三节来拉丝。”在游伟的介绍中,这样的竹丝才能细如发丝,便于编织,而这些竹丝都要靠手艺人用排针顺着篾片一根一根的抽出来。同时,在抽丝之前,一根慈竹还要经过刮青、锯节、破片、烤色、定色、刮片、冲刀等十几道繁琐工序,才能抽出保证粗细韧度均匀的竹丝。

  看着柔韧无骨的竹丝顺着瓷胎在游伟手中上下翻飞, 20年的工艺磨炼让游伟如同老僧坐定,心无旁骛。“这是一个细致活,马虎不得。”据游伟介绍,通常一个高90厘米的瓷胎竹编花瓶需要的工期需要20天,即使一个高30厘米的花瓶也需要2天时间。而游伟亲自编制的瓷胎竹编,已经达到了大师级水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争相购买的收藏珍品。

  多方拓展市场渠道

  瓷胎竹编不仅要传承更要走向世界

  “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这行,如果有,就是让我手把手地教也愿意。”虽然建立了邛崃市双溪河竹编工艺厂和成都市瓷胎竹编大师工作室作为授业的平台,瓷胎竹编的传承仍让游伟满腹忧思。

  “瓷胎竹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学的人少,做得人也少,这门手艺不能就这么成为历史了啊。”如何让瓷胎竹编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这个答案,游伟从未停下寻找的脚步。

  而游伟的第一步,就是紧跟时代的创新。“瓷胎竹编从来不缺创新的精神,就是现在大受欢迎的提花竹编技艺,也是平乐手艺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游伟看来,不能固守传统,而是要融合时下的审美和消费观念。“现在讲求的就是精美独特四个字,我们在设计上从瓷器器型和竹编风格上也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游伟说。

  还有就是市场,必须要扩大瓷胎竹编的市场渠道。“要让更多人来学习这门技艺,那么这门技艺通俗来讲首要的就是能赚钱。”传统手艺不是“空中楼阁”,也是离不开市场的,这一点游伟深以为是。于是,现在游伟不仅积极和渠道商们合作,更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打开了互联网、微信等线上销售平台。

  在游伟看来,瓷胎竹编不仅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艺术品,更可以走出去,去惊叹国门外的世界。

  【技能人才建设成绩单·技能培训篇】 我市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加强

  实施系列培训就业行动计划。今年全市实施12项培训就业行动计划。

  做好以五大群体为重点的各类培训。始终把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技能劳动力、城市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集中居住区劳动者五大群体的职业培训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训。

  实施“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对符合相关要求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退役士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培训,2014—2015年累计培训青年劳动者4万余人。

  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千人计划”。通过组织开展在岗青年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等方式,力争用几年时间,让市内农民工特别是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等至少人均得到一次免费的基本技能培训。

  做好技师培训。鼓励和引导各类优质教育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用工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5万人。去年,成都市培养技师(含高级技师)4658人。(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