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府青路:533仓库之变

发表时间:2016-03-07 15:23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街道记事】

  位于府青路三段的533仓库始建于1962年,曾经是成都日杂公司最大的仓库。在半个世纪的巨变中,533仓库和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一样,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逐渐改变了旧模样。

  日杂公司的巨型货库

  很小就知道成都有一条“府青路”,儿时也曾跟随大人走过那里,依稀记得是郊区,不像城里那么闹热。直到1978年7月的那个夏日,我去公司533仓库提货,才对府青路有了清晰的印象。

  始建于1962年的“533”,位于府青路三段,与成都量具刃具厂相距咫尺,是成都日杂公司占地面积和仓储容量皆为最大的仓库。根据上世纪50年代的规划,毗邻八里庄火车东站货场的府青路和二仙桥,是成都市的仓库区,因此不少工矿和商贸企业为便于原料与货物运输,都把仓库建在这一带。仅我所在的供销系统,就有日杂公司的533、513、514、二仙桥等仓库,以及果品、土产和棉麻公司等多家单位的仓库汇聚于此。府青路是俨然一条联结全国各地的工贸物流走廊。

  初建时的533仓库,楠竹搭建货棚,杂竹夹成围墙,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与府青路畔稀疏的树木、小河沟旁蓬生的蒿草,还有周边的农家、菜畦一同构成了典型的城郊景色。仓库不仅外观寒碜,内部设施也相当简陋:楠竹货棚搭建在稍加平整的泥沼地上,以枕木、竹竿和石块为铺垫堆放货物。如此条件,陶缸砂罐瓷碗之类还可以将就,但竹扇草席棕垫之类,就恼火了,一怕潮湿二恐虫蛀三惧火灾,给保管存储带来很大困扰。不过,当我1978年7月第一次来到“533”时,它已是旧貌换新颜,全部改建成了瓦覆顶砖砌墙水泥预制板作铺垫的标准库房,防火防潮设施完备,条件大为改善,各种商品按类别分库存储,管理也相当规范。但门前的府青路却依然如故,路面狭窄,尘土四扬,与我儿时记忆中的景象并无太大的变化。

    肉联厂送猪排长队

  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到两月,在成都日用杂品公司下属的经营部当营业员。这天,经营部主任安排我和另一位青工小余,跟随采购员肖老师到公司533仓库提货。一套流程走完,一番忙碌之后,我们很快办妥了提货的手续。肖老师是这里的熟人,仓库管理员见他忙得满头热汗,便邀请他啖杯花茶小憩片刻。我和小余初来乍到,满眼的陌生,坐不住,两人干脆溜到仓库大门外的树荫下乘凉闲聊。正值七月酷暑,烈日炙烤下的府青路少有行人,驶过的汽车也不多,唯有树上声声蝉噪传递着炎夏的信息。

  仓库对面是成都肉联厂,水泥浇筑的冻库高大雄伟。在当时,那可是让成都人眼红不已的企业啊!厂门前停放着一长溜满载活猪等待厂方验收的卡车。挤在铁笼里的猪儿们难耐暑热,躁动不安,引起了我和小余的关注,于是两人摆开了关于猪儿及猪肉的龙门阵。那时,全川西坝子出栏的生猪都必须送到成都肉联厂统一屠宰,然后再发运各地。因此送猪车辆常常是天不见亮就在厂门前排起了长队。而当天已是下午,居然还有那么长的车队在等待,可见“猪源”之丰。在我的记忆里,1978年的成都,由于经济逐渐复苏,川猪旺盛出栏,肉联厂却库容有限,为尽快“吐故纳新”,原本凭票限量的猪肉,其供应较以前已有所放宽,并且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甚至出现过临时免收肉票的情况。1979年10月,我到荥经出差,割了3斤猪肉带去款待留守当地的同事,就没用肉票。猪肉供应形势向好,我和同事小余在府青路成都肉联厂前亲眼目睹的送猪车队当是一个印证。

  全国第一家仓储市场

  1989年11月,533仓库经历了一次变革。日杂公司为探索物资储运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挖掘仓储设施的潜力,加速物资流通,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府青路周边多家单位,包括商业、供销、物资、铁路、石油、电子、外贸、部队和航天航空等部门,以533仓库为基地,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仓储市场,对外提供仓储服务,以互助求共赢。这联合组建的仓储市场可谓实力雄厚——拥有可调剂的仓库、货棚、地坝共计9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11条,以及大量的装运机械。正是这“全国第一家”,引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四川日报》和《成都晚报》等多家中央及省市媒体纷纷报道,并誉为“无墙的仓库”,予以赞扬和肯定。仓储市场红火之时,在府青路上奔波忙碌的各地客商络绎不绝,我亦曾多次前往公干。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物资流通领域和行业经营态势的剧烈变化等诸多原因,仓储市场停办,“533”亦因之红火不再,一度变得冷冷清清。

  全国招商变身商场

  为扭转颓势,走出一条“活路”,日杂公司看中此地毗邻西南最大建筑陶瓷产品集散地高笋塘和二环路北段的区位优势,紧盯市民对现代建筑装饰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决定充分利用闲置库区,开办不锈钢材料专业市场。为此,市场经营班子奔赴全国各地,以诚招商,以情邀客。满腔热诚几番辛劳,终得丰厚回报——福建的商家进场了,广东的商家登门了,浙江的商家入驻了,还有成都、重庆的商家光临了……各路商家云集,市场自然热火了。俗话说,客走旺家门,做生意亦如此。市场中有品种繁多、规格齐全、价钱便宜的不锈钢型材、管材、板材、配件,加上集批发、零售、加工于一体的专业功能,吸引了川内外众多分销商和消费者纷至沓来。客户拉走一车车货物,商家赚回一沓沓钞票,市场得以一天天红火,互惠互利,皆大欢喜。

  其实,这也是当时府青路仓库带诸多企业顺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转型经营的普遍举措。譬如,果品公司利用自己冻库的资产优势开办了果品批发市场;土产公司腾出库区建菜场,招徕商贩,卖起了蔬菜和副食。就连曾经肥得让人垂涎三尺的成都肉联厂,也在企业转型之后打开冻库迎客商,做起了各类食材的冷藏生意。

  在经济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府青路见证了国有企业体制转轨、经营转型、砥砺前行的深刻变化。

   不锈钢市场生意好

  2001年8月,我又到533仓库。此时它已不再是装满“竹木棕藤草陶瓷铁石砂”等等传统日用杂品的仓库,变成了成都市当年最大的不锈钢材料专业市场。

  顶着八月的炎阳,我对不锈钢材料市场进行实地采访。远远的,耸立在大门上方的“府青路不锈钢材料市场”10个大字便映入视野,在骄阳下闪射着耀眼的红光,仿佛在喻示着市场的红火。进得市场,眼前完全是迥异于当年日用杂品仓库的景象——昔日阔达2万平方米的库区,如今客商汇聚,家家店招醒目,户户店门洞开,车来人往,一派忙碌。尤其让人震撼的是那阵阵涌来撞击耳膜的喧嚣声浪——切割钢材的电锯声,制作饰件的敲击声,焊接产品的电焊声,装卸货物的喧哗声……这里的市声与众不同,乃是烁烁合金交响的铿锵之声!这旁人不堪入耳的“噪声”,之于市场的开办者和商铺的经营者,却不啻美妙的天籁。市场经理说,府青路简直就是商家们的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他们中的不少人完成了由“奥拓”到“奥迪”的蜕变,圆了自己的致富梦。

  去年6月,我又来到533仓库,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这里既不见高大的库房,亦不闻合金的交响,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爿四周长满半人高蒿草的空地。2011年6月,因城市规划的需要,不锈钢材料市场那回荡在府青路畔十多年的“合金交响”终于画上了休止符,533仓库也从此走完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我到此处是为了参加公司利用这块空地举行的消防演练。而根据规划,一个现代化的商住两用楼盘,不久后将在这里崛起。

  历经巨变的又何止是一座半百年岁的老仓库!伫立在“533”的大门前,我纵目四望,感慨良深。1978年那个夏日迄今,37载光阴流逝。进入新世纪的府青路,和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一样,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亦逐渐改变了旧模样。路南端刃具厂的苏式塔楼穿上了惹眼的红装,成了人们怀旧的景观。昔日的库区变成了街区,涌动的车流人流,林立的商铺商场,宛如灵动的线条和明丽的色块。府青路这条昔日成都东北郊重要的工贸物流走廊,已然脱胎换骨,成为繁花似锦,高厦如林的都市通衢,承载着人们对更新更美生活的斑斓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