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党员行千里 处处都有“家”

发表时间:2016-08-29 08:04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编者按】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手段、破解流动党员管理服务难题,一直是各地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各地探索中对流动党员组织建设的顶层部署却鲜有涉及。去年8月8日,成都市委组织部以大邑县流动党员拉萨党委为重要基础,整合大邑、邛崃、崇州等地在藏流动党员党组织,成立了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与西藏自治区委组织部签订了“两地共建”协议,真正开启了“党员行千里、管理不断线”的管理机制。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中,本报记者日前走进西藏,走进这个特殊的群体,近距离记录和感受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同时关注流动党员“去向难把握、管理难落实、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如何在“两地共建”的机制下逐步破解?

新津县流动党员拉萨支部慰问藏族同胞

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为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小学捐资10万元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哈达”,是迎接本报记者一行进藏的最高礼遇,眼前的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书记张利全,干瘦的身材,高原特征明显的脸色,活脱脱一副藏族同胞相貌。“西藏都待了30余年了,咋个不像藏族同胞嘛?!”

  “从今天开始,我又和组织接上头了。”8月上旬,记者来到拉萨一家建筑公司,在此工作的成都人余力,见到张利全激动万分。余力告诉记者自己到西藏快4年了,虽然身为党员,但工作的繁忙,让他完全忽略了组织生活等党员义务。最近从一位大邑工友那儿了解到,在拉萨有个“成都流动党员之家”,余力立即萌生了“接头”的念头。而让张利全格外感动的是,今年6月28日,29岁的天津人陈建辉来西藏一水电公司工作后,很快通过相关渠道找到流动党员西藏党委,并将组织关系从天津市委组织部转移过来。说话间,张利全将手机里该组织关系介绍信照片展示给记者看,而年轻的陈建辉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年轻,但不忘初心,找到组织就找到了“家”,自己也希望在这个温暖的家的帮助下干出一番事业。过去,像余力、陈建辉这样,在西藏工作的流动党员有很多,长年奋战高原,逐渐与组织联系“脱钩”,正常的党员生活无法开展,组织在流动党员中的影响力出现弱化。基于此,时间回溯到2005年初,活跃在西藏的大邑县董场镇流动党员率先在雪域高原插上了当地流动党员的“支部红旗”,成立之初只有19名流动党员加入进来,而今这个数字已经接近900名。“上头没得文件,我们没有经验,全是自己一手一脚探索出来的。”大邑县董场镇党委副书记谭海泉是建设大邑县流动党员拉萨党委的牵头人之一。他回忆,大邑县流动党员拉萨党委从支部时期就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双找”活动,先后打电话找流动党员3300余次,共找到了83名分布在西藏各地的党员,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

  这是一种信仰 也是一种担当

  难题:去向难掌握,分散难集中

  探索:建网络党支部 “处处有组织”

  这是一个周末,为了探访拉萨工地上的流动党员如何过周末,记者走进了一处位于拉萨城郊的建筑工地,工地实施轮休,一些工人仍然在加班赶进度,工地旁的工人宿舍里,很多轮休工人都在享受周末的清闲。还没走进宿舍门,就听到键盘的敲击声和QQ熟悉的“嘀嘀”声,王晖正在使用流动党员西藏党委的QQ群,查看近期党员有啥活动安排,与群里的老乡聊聊生活工作。据王晖介绍,流动党员分布地域广、工作忙,很难在一起交流、参加党员活动,大邑流动党员拉萨党支部成立后,不仅建了网站,还适应大家现在的生活特点,有了微信群、QQ群,现在还建立了网络党支部,网上开展组织生活,发布务工、帮扶信息和党组织活动动态。

  “今天的‘两学一做’学习活动,有来自那曲、日喀则的流动党员,虽然没有全部到齐,但也非常难得了。”成都流动党员西藏纪委书记罗建国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了流动党员党委微信群的会议通知信息显示:新津支部组织税收知识的培训,主讲人是西藏自治区的一位税收专家,请大家积极参加……

  罗建国告诉记者,“虽然流动党员集中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我们通过新媒体等手段,想办法让大家都参与支部、党委的活动,当前我们以网络为载体,建立网缘型党组织,已有30多个网络党支部,网上开展组织生活……”

  据悉,目前成都市在藏经商务工人员15万余人,党员800多名。近年来,成都市在藏流动党员党组织先后利用网络、短信、微信平台发布信息11900余条次,召开组织生活会230余次,参加党员4500余人次。张利全告诉记者,我们因地制宜、开放多样地设置地域型、功能型、网络型党组织,构建起全覆盖的组织体系,实现“党员行千里、处处有组织”。

  谈及各自在西藏打拼,均有各自的事业在做,哪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耗在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时,日喀则流动党员党委书记李治忠、那曲支部书记刘涛等党组织负责人几乎都向记者敞开心扉地说: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感恩社会、责任担当的表达,不在意个人得失,是党性的决定性作用所致……

  有感恩 更是义务

  群众才能得实惠

  难题:管理难到位,要求难落实

  探索:提升服务 增强归属感

  如何增强凝聚力,做好服务,真正让流动党员有效地参与各项活动,切实履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成都流动党员西藏党委探索了“三服务双参与”运行机制,通过暖心聚力促使流动党员向党组织归属。

  杨继伟是日喀则党委下设的民工维权站站长,在当地做餐饮等行业,维权站就在自己的办公室。今年4月,大邑一民工在距400余公里外的山南车祸受伤,杨继伟第一时间接到求助后,立即带领两名党员奔赴现场,连续一周奔波于医院、业主方等,最终妥善地处理好了。谈及毫无报酬的维权事件,杨继伟连称,几乎所有的维权站都是义务,都是本着一颗共产党员的心在做,太多了,不值得细讲。各个维权站负责人的时间几乎有三分之二耗在这个上面,但没有考虑更多,算是一种奉献嘛!当求助的工人找到组织时,其希望就寄托在组织上,第一时间一定得想办法让其感受到温暖,然后才尽力去做,帮助其解决难题……

  张利全眼中的“三服务”宗旨以扶危济困凝聚党员为核心,“三服务”即党组织向党员和成都籍经商务工人员提供维权、就业、救助服务。而 “双参与”,即党组织引导党员和成都籍经商务工人员参与流入地、流出地社会公益事业,形成“党员尽义务,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导向。

  近年来,仅流动党员大邑党委就先后参与解决18例民工工资纠纷,帮助460余名民工收回工资530余万元;协调处理民工工伤纠纷46起,涉及金额130余万元,较好地维护了外出民工的权益。张利全说:在藏流动党员党支部真正成为“党员之家”“民工之家”,扩大了党组织在社会群众中的影响辐射力。据了解,很多务工人员开始主动向组织靠拢,表达入党意愿。近年,补充新鲜“血液”也成为流动党员党组织工作的重点之一,先后共发展57名新党员,现有入党积极分子84人。

  组织有所呼

  我们党员就有所应

  难题:活动难开展 作用难发挥

  探索:模范带头 两地共建 促进民族团结

  “来这里打工已经满一年了,每月工资在4500元左右,非常珍惜这个岗位……”20岁出头的卓嘎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在忙着给客户介绍装饰材料的同时,自豪地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在装饰材料城的打工乐趣。崇州支部的办公场所就在拉萨市区的一建材装饰城内,流动党员82人,从事的行业有建材、装饰、餐饮等。支委委员赵其林等向记者介绍,我们在两地共建上,积极培训和招聘藏族同胞,融入我们的行业,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活动开展深入难,但我们却进展顺利,因为这里每个党员都有满满的正能量……”张利全自豪地告诉记者,正能量活动的开展,让大家爱心汇聚,形成了“组织有所呼、党员有所应”的良好效应。去年受尼泊尔8.1级地震影响,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等地区出现灾情。地震发生后,我们及时借助微信、网络及手机短信平台发出募捐倡议书,经过10多天的收集、整理,总计收到现金捐款23.4万余元、物资100套,并及时送到灾区,为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献出了自己的一分力量。近两年来,我们把维护藏汉团结、促进藏区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后慰问贫困户217人次(其中藏族168人次),帮扶金额达46万元;组织流动党员结对帮扶藏族同胞150多户,资助11名贫困学子(其中藏族6人),资助金额7万余元;资助生重病的群众3人,共计6万余元……

  张利全告诉记者,“两地共建”助力,流动党员西藏党组织的党员成为形象好、口碑好、信用好的“三好群体”,部分流动党员企业主成为当地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优选的“金字招牌”,为真正架好两地桥梁,促进藏汉民族团结而奉献,在雪域高原上奏响一曲豪迈感人的歌。

  访谈

  成都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 冯军:

  去年10月,中共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拉萨市召开。四川、西藏签署“西藏四川两地四方基层党建合作共建协议”,双方就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推动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育、品牌共创、成果共享等方面达成一致,构建起“成都负责建、西藏负责训、两地共同管”的共建机制,合力做好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的组织指导和相关保障工作。下一步,成都市委组织部还将加强对流出地县(市)的指导,对流动党员党组织的经费、培训等予以加强,构建长效机制。(来源:成都日报 记者 洪继东 图片由周鸿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