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龙泉驿三户家庭入围首届“我爱成都·天府好家规”

发表时间:2017-08-01 14:35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近日,成都首届“我爱成都·天府好家规”评选结果公布,龙泉驿区刘氏家庭、邱伦阔家庭、王叔岷家庭好家规入选提名名单。

  “一勤天下无事”“以勤足衣食、以文端士习;立业惟勤、亲友睦邻、崇善之家、泽润于人”“急公好义、纯孝相传、勤志服知”……这三户龙泉驿家庭的家规家训中,凝练融汇了勤、善、孝等中华传统美德和当代文明风尚,并将之作为教育子孙、润泽后人、影响乡邻的准则规范,形成了好家风,带动了好社风,最终从全市征集的上千条家规家训中脱颖而出,入选提名名单。

  记者了解到,成都首届“我爱成都·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主办,于今年2月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社会更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省“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部署,多渠道、广角度、全方位挖掘和宣扬成都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活动启动以来,先后征集到各具特色的家规家训1000余篇(条)、家风家训故事400余篇,主办方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了认真甄别筛选,对有违反法规政策、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况的家训家规实行一票否决,最终有10个家庭(家族)家规被入选十佳“我爱成都·天府好家规“名单、35个家庭(家族)家规入选提名名单。

  本分做人、乐于奉献、一勤天下无事

  “豢龙”世家仁爱友善互帮互助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仁善廉明树清正家风,说客家话,舞刘家龙,礼义勇智学祖辈忠厚……”刘氏家族是洛带客家人中最庞大的家族,传承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刘氏先祖带领族人从江西赣州府迁至洛带镇。300多年来,每年春分时节,刘氏族人都会回到家乡舞龙祭祖,以此来传承家训,凝聚家族。

  现年70多岁的刘大益是刘氏家族第181代后人。他回忆道,刘氏家族刚入川时,尽管生活十分清贫,却始终保持着“仁善友爱、互帮互助”的优良家风。“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遇到有困难的人,就要尽心尽力去帮助。”刘大益说,祖先留下的家风家训,必须传承发扬下去。

  父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大益。“父亲刘贵斌擅治牛病,只要是哪里有需要,无论多远,都会立即前去就诊。”刘大益回忆,从小到大,父亲乐于助人的精神便扎根在了自己的心中。年轻时,刘大益习得一些医术,听闻乡里谁患了病,便会义无反顾前去看诊,并分文不取。这种互帮互助的家风,也培育出了刘家人与人为善的优良品德。刘大益也将家风家训作为教育子女的准则。

  在刘氏家族中,还有一项传承已久的仪式——舞龙祭祖。这样的仪式在刘家大院已盛传300多年,从入川之初就开始。刘氏族人自称“豢龙”家族,举证来自刘氏祠堂旁一块光绪十二年的墓碑上镌刻的碑文:豢龙后代家声远,破楚苗裔世泽长。还有一本《刘氏族谱》,第一代“刘累”被记载为夏朝专职养“龙”的御龙官。

  上个世纪80年代,舞龙一度暂停。为了传承几千年前祖先留下的习俗,刘大益出钱买材料扎草龙,挑选年轻的舞龙者,亲自传授技艺重新组建刘家龙舞队。

  “家训家规是祖先几百年留下来的精神‘粮食’,作为后辈我们应该铭记和传承下去。”刘大益之子刘学伟说道,春分祭祖、舞龙祭祖、朗诵家规等已经成了刘氏家族传承家规家训的重要形式。通过这些活动,让族人聚在一起,怀念祖先,传递家风家训,同时也增进家族的凝聚力。

  以勤足衣食、以文端士习;立业惟勤、亲友睦邻、崇善之家、泽润于人

  以勤立业振家声崇善积德传美名

  “家道正,才能家人福。”这是西河镇跃进村4组村民邱伦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朴素的话语,凝练着一个客家家族的绵远家风。67岁的邱伦阔和他的家族,在当地广有美名,说起来,正是“家道正”这“简单”的三个字。“立业惟勤、亲友睦邻、崇善之家、泽润于人”的家规祖训,经邱氏一家的传承和发扬,将正能量播撒于乡邻之间。

  邱伦阔是地道的客家人,先祖自清代迁徙入川,家族已在西河镇定居300余年。客家人重视家风,从小到大,家规家训融入朴素的家庭教育中,让邱伦阔兄妹耳濡目染。邱伦阔的父亲邱仁贵是庄稼人,空闲时还经营一些小买卖,尽管没有文化,但他懂得“敦孝悌以重人伦,敦宗族以重雍睦”的道理,常常教育几兄妹,要老实做人,与人为善,勤俭持家。

  由于家庭贫困,邱伦阔很早就出来工作,他在氮肥厂工作过,当过供销社代销员,做过坝坝宴。九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到西河,跃进村办起了不少皮鞋厂,邱伦阔瞄准时机,办起了鞋盒加工厂。他待人热忱,做事诚信,深受生意伙伴的信任,随着订单越来越多,事业也蒸蒸日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成都市伦阔彩印包装厂,已是当地一张闪亮的名片,先后带动200多人就业,绝大部分都是当地村民。邱伦阔经常说,家道兴于勤,败于惰。

  “只有家道正,才能家人福。”邱伦阔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他们年幼时就加以引导,常带他们去祖宗祠堂参加祭祖活动,在家里陈列出家规、家训、家谱。

  近年来,邱伦阔卸下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担子,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整理家谱、修订家规、研究客家文化上。为了留住客家文化的根,在村里“文化人”的协助下,邱伦阔创办了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收藏与客家文化相关的老物件。经过多年的努力,博物馆里如今已有4000多件藏品,免费向公众开放。

  急公好义、纯孝相传、勤志服知

  书香正气传家远 勤志服知励后人

  “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及湖湘。”洛带镇湖广会馆有这样一副对联,出自洛带人王耀卿之手。1992年,王耀卿之子、国学大师王叔岷回到故乡,见石刻对联宛在,不禁老泪纵横。洛带出文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一门书香的王家。一副对联的故事,既可见得王氏家族家学渊源,也展现了这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志与怀,此之可谓家风。

  王叔岷的祖父王泽银(1851-1923),字松茂,他急公好义,四十年如一日。从清末至1921年被公推为洛带的“保正”,任职期间,他正直热情,排难解纷,舍己为人,或贷款给人兴业、或施钱与人救急、或出面排难解纷、或平息争论、或澡身祈雨,莫不成人之美,乡里无不爱戴。王叔岷的父亲王耀卿(1876-1950)名增荣,号槐斋、字耀卿,晚清秀才,曾任成都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国文教师,后与人创办成都女子私立高等中学,是地方上的著名乡贤。王耀卿对父纯孝,对子女则要求忠孝国家。1946年,儿子王叔岷要赴南京中央研究院工作,父子分别之时说,“但吾儿所处地位不同,趁父母俱无恙,正好作前途事业,不必为家间牵挂。至世乱不可为时,归家静养,叙天伦之乐,未为晚也。”

  王叔岷(1914-2008)名邦濬,字叔岷,号慕庐,他以字行世,是华人学术圈广受推崇的历史语言学家、校雠大家。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年后任职台湾大学中文系。1961年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在此期间,他以一己之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延续华文文脉,他常对弟子说,“没有华文教育,就没有中文系;没有华文教育,就没有华社。”将学术与爱国情感融为一体。王叔岷一生勤志服知,桃李满天下,在国学领域成就卓著。

  受王氏家风熏陶,王叔岷的长子成为了人民教师,曾任同安中学校长,女儿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孙子从事文化产业,孙女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学。他的长孙王永平曾说,“爷爷在台湾获得‘终身文化成就奖’,把奖金加上自己的存款计750万新台币捐出,在台湾大学文学院成立了‘王叔岷基金’,用于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爷爷曾对父亲说,他想捐款给故乡成立教育基金,资助和奖励家乡的贫困学生和优秀学子,我希望能完成他的遗愿。”(来源:龙泉驿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