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端午节临近 婆婆熟练包起粽子

发表时间:2013-06-03 14:58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李立光

  

  “杜婆婆”、“马婆婆”、“胖婆婆”、“廖太婆”……这些密密麻麻的粽子铺,大多打上了“婆婆”的招牌。不少摊点前,还有白发苍苍的婆婆坐镇,成为粽子一条街上有趣的风景。原来20多年前,正是几位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婆婆开始在这条街上卖粽子,并陆续教会几十个街坊包粽子,这才让“粽子一条街”渐渐形成气候。如今每到端午,街上的粽子铺至少上百家,不少商家还专门到这里租房卖粽子借机吸金。

  贴补家用

  3个婆婆靠25斤糯米起家

  “买粽子哇?现包现煮,品种多,干净卫生!”步入粽子一条街,不时听见热情的声音招呼行人。但一些熟客,总会走到马鞍东路13号院一带才下手,因为这条街的“元老”婆婆们,当年就是在这里起家的。

  13号院的“马婆婆粽子铺”前,87岁的马婆婆偶尔还会坐下和儿媳一起包粽子。老人家年岁虽大,手上功夫却不输儿媳:3张粽叶铺在手上轻轻挽成尖桶状,倒入糯米,再灵巧一翻一压,扯一根白线一拴,一个精巧的粽子不到一分钟就包成了。马婆婆本名叫周启玉,夫家姓马。她是开创粽子街的婆婆之一。老人既健谈又乐观,“当年包粽子是为了生计,哪晓得还包出了一条热闹的粽子街呢!”

  上世纪90年代初,马婆婆的两个儿子都下岗了,老人心急如焚。“我一个月退休金只有几十块钱,我就心焦:啷个才能帮扶一下他们哦!”那时候,马婆婆的街坊李婆婆每逢端午,就会包点粽子在街口卖。受此启发,周启玉找到同住一栋楼的梅婆婆和任婆婆,商量一起卖粽子,3人说干就干。“梅婆婆名叫叶新芳,任婆婆名叫张兴碧。那些年都是跟着老头儿的姓喊的。”马婆婆笑着说。

  从重庆嫁到成都的马婆婆是个麻利人,她很快到五块石买了两麻袋新鲜粽叶,又从自由市场买了25斤糯米,粽子摊儿就这么扯了起来。那时,她们还只会包白味和椒盐红豆两种口味的粽子,为了怕李婆婆抱怨抢了生意,3人每天煮好粽子后,就请赋闲在家的年轻街坊跑到街的另一头出售。白粽3块钱一斤,红豆粽子4块钱一斤,一出摊就被抢光。那年端午,3个婆婆靠卖粽子,分了几百块钱。有喜欢的顾客吃了还专门回来告诉她们,“明年还继续回来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