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婆婆“包”出成都粽子一条街

发表时间:2013-06-03 14:55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李立光

  

  临近端午,位于成都马鞍东路的“粽子一条街”又热闹了起来。两三百米长的街道上,挨家挨户都摆上了粽子摊。精美的礼盒、现包现煮香喷喷的粽子,吸引着不少人的脚步。

  “杜婆婆”、“马婆婆”、“胖婆婆”、“廖太婆”……这些密密麻麻的粽子铺,大多打上了“婆婆”的招牌。不少摊点前,还有白发苍苍的婆婆坐镇,成为粽子一条街上有趣的风景。原来20多年前,正是几位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婆婆开始在这条街上卖粽子,并陆续教会几十个街坊包粽子,这才让“粽子一条街”渐渐形成气候。如今每到端午,街上的粽子铺至少上百家,不少商家还专门到这里租房卖粽子借机吸金。

  贴补家用

  3个婆婆靠25斤糯米起家

  “买粽子哇?现包现煮,品种多,干净卫生!”步入粽子一条街,不时听见热情的声音招呼行人。但一些熟客,总会走到马鞍东路13号院一带才下手,因为这条街的“元老”婆婆们,当年就是在这里起家的。

  13号院的“马婆婆粽子铺”前,87岁的马婆婆偶尔还会坐下和儿媳一起包粽子。老人家年岁虽大,手上功夫却不输儿媳:3张粽叶铺在手上轻轻挽成尖桶状,倒入糯米,再灵巧一翻一压,扯一根白线一拴,一个精巧的粽子不到一分钟就包成了。马婆婆本名叫周启玉,夫家姓马。她是开创粽子街的婆婆之一。老人既健谈又乐观,“当年包粽子是为了生计,哪晓得还包出了一条热闹的粽子街呢!”

  上世纪90年代初,马婆婆的两个儿子都下岗了,老人心急如焚。“我一个月退休金只有几十块钱,我就心焦:啷个才能帮扶一下他们哦!”那时候,马婆婆的街坊李婆婆每逢端午,就会包点粽子在街口卖。受此启发,周启玉找到同住一栋楼的梅婆婆和任婆婆,商量一起卖粽子,3人说干就干。“梅婆婆名叫叶新芳,任婆婆名叫张兴碧。那些年都是跟着老头儿的姓喊的。”马婆婆笑着说。

  从重庆嫁到成都的马婆婆是个麻利人,她很快到五块石买了两麻袋新鲜粽叶,又从自由市场买了25斤糯米,粽子摊儿就这么扯了起来。那时,她们还只会包白味和椒盐红豆两种口味的粽子,为了怕李婆婆抱怨抢了生意,3人每天煮好粽子后,就请赋闲在家的年轻街坊跑到街的另一头出售。白粽3块钱一斤,红豆粽子4块钱一斤,一出摊就被抢光。那年端午,3个婆婆靠卖粽子,分了几百块钱。有喜欢的顾客吃了还专门回来告诉她们,“明年还继续回来买。”

  回头客增多

  无业妇女都来学包粽子

  “我们的粽子为啥这么多人喜欢?主要是干净卫生味道好。”“梅记”粽子铺里,82岁的梅婆婆骄傲地道出缘由。

  梅婆婆说,当年她们卖粽子的时候,买的糯米里还有碎糠以及小石子。她就叫女儿专门负责淘米,一定要把糯米筛得干干净净。新鲜粽叶必须泡上两天以上去掉涩味,再用刷子一张一张刷干净,还用清水漂洗几遍。至于糯米,泡的时间也严格限制在5分钟以内,“泡的时间太长米会变馊,太短吃起来又不香。”她们的椒盐红豆粽,还下了“血本”,在糯米里加入清油,这样煮出的粽子又香又可口。最关键的是,她们有时候饿了,就拿自己包的粽子填肚子。顾客因此相信她们的粽子干净卫生,回头客逐年增多。“有时候买粽子的顾客要排出一两百米远。”

  在一起合作两年之后,婆婆们的粽子生意越来越火,因此从第三年开始便各自拉扯起家人单干了。

  此时,街坊里的下岗邻居也想在端午的时候包粽子挣几个生活费。缺钱缺技术怎么办?善良的马婆婆便当起了师傅。她乐呵呵地回忆:“那个杨代秀,开始学包的粽子都要不得,浪费了我好多粽叶。后来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包一个就要问‘马婆婆要不要得?’”

  街坊任有素下岗后还要供女儿念大学,马婆婆就主动问对方愿不愿意学包粽子。任大姐没有本钱,马婆婆干脆让她到自己家里拿了5袋糯米,卖了粽子再还钱。这时,住在附近开干杂店的张大姐见了,也闹着马婆婆要学包粽子。这是马婆婆最满意的一个徒弟,“一教就会,而且包得又快又好。”

  很快,马鞍东路13号院里,就有28户在端午节卖粽子。有人和马婆婆开玩笑,“你到处教徒弟,最后要把自己的生意抢完。”老人心善,抢白一句,“露天坝的盐巴,大家都吃点嘛。”

  “粽子街”传美名

  每逢端午比过春节还热闹

  婆婆们的善良和实诚,让这里粽子铺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每逢端午,街上一楼的铺面不管卖的是什么,都统统临时改成粽子铺,热闹的气氛不输春节。

  马婆婆家一楼的老房子,原本是租给别人卖绣品的,每年5至6月,也都还给马婆婆的儿子马建卖粽子。马建说,从5月中旬开始,粽子生意就开始了,“这几天每天零售有几百上千元,临近端午,有时候一天就可以卖出上万元。”一个端午季下来,有的铺子可以挣一两万元,铺面大的甚至可以挣五六万元。

  邓世彬兄弟3年前就开始在这里租铺面卖粽子,端午节前几日,每天要卖四五千只粽子。他还专门从食品厂请来熟手替他包粽子,每包一只手工费一毛五分钱,手脚麻利的,一天光是包粽子就要挣四五百块。他租的铺面附近,还有专门从广安等外地过来卖粽子的商家。

  “大王粽子”的老板张桂艳,虽然从1993年就开始在这里摆摊卖粽子,却并没有打“婆婆”的招牌。原来,她在几年前参加了成都端午文化周系列活动,结果以口味最齐全、味道最好当选为“粽子大王”,“大王粽子”的招牌也就因此而来。张桂艳说,当年为了粽子好销,她一门心思放在了开发粽子的口味上,八宝粽、蜜饯粽、荔枝粽、芽菜粽……口味多达十几种。“如今,市场上很难买到好的蜜饯,也不再包这些口味的粽子了,要保证品质不敢乱来。”

  梅婆婆的“梅记”一年四季都卖粽子。因为患风湿病,梅婆婆早已不包粽子了,每年卖粽子的任务也交给女儿打理。每年端午,6个儿女都会过来帮忙,端午节也就成了梅家团聚的日子,往往比过年还热闹。

  随着北改的推进,马鞍东路街对面的曹家巷片区即将改造,但马鞍东路未来会不会改造,居民们不得而知。不过,婆婆们都希望“粽子一条街”以后还能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