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网推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新作——"德耀中华"系列公益广告,分为仁、义、诚、敬、孝五个类别,共120幅剪纸作品。以传统手工艺形式,生动刻画了120位全国道德模范和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的人物形象。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每一幅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都展现了一种传统艺术、包含了一段美德故事,表达了一份文明诉求。即日起,本网开设《公益广告故事绘》栏目,带您进一步了解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绘图作品背后的故事。  [第六期]

公益广告

主人公: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 邱娥国

人物故事:

邱娥国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警20年来始终不渝地实践着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满腔忠诚倾注于公安事业,把一片深情献给居民百姓。

1979年底,33岁的邱娥国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南昌市广外派出所担任户籍民警,1990年调往筷子巷派出所继续干户籍民警。近20年间,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邱娥国的案头放着一册特困人口记录本,上面写着孤老江一波、盲人万丛娣、残疾人罗尧根等一串人的名字。街坊邻居们常常看到,邱娥国买来热腾腾的肉包子,送到了江一波老人的手上;帮着万丛娣一家操办柴米油盐、家务杂事;跑上跑下,给罗尧根扛煤气罐。多年来,辖区老老少少有事找到邱娥国,他都当作大事来办。

邱娥国以一脉真情暖一方人心,一腔忠诚保一方平安,一身正气创一方文明,把爱心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那些残疾人、孤寡老人、迷路儿童、失足青少年等需要救助的普通百姓,被誉为"群众的贴心人"。他创造的工作经验被誉为"邱娥国工作法",在公安战线推广。被誉为"人民的好警察"。1997年1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公益广告

主人公: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魏青刚

人物故事:

2005年8月8日,肆虐过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一带的9号台风"麦莎"慢慢离去。下午4时多,在沙子口麒麟山庄打工的魏青刚,来到附近的海滨广场防浪堤坝上散步。5时左右,突然一个巨浪打来,将一位醉心于观赏景色、未及躲闪的女青年卷入大海。"有人落水了!"岸边人群中发出一阵阵惊呼声。

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和女青年的朋友几乎在同一瞬间纵身跳入大海。魏青刚抱着落水女青年向岸边挣扎着游来。可是快到岸边时,一排巨浪将他们打散,女青年又被卷入大海。魏青刚只好自己爬上岸边,刚才与巨浪一番紧张搏斗后,他已经感到很疲劳,大口喘息着。

青岛市公安局崂山分局沙子口边防派出所的民警接到报警后,急速赶到现场。正当警察商量解救方案时,魏青刚自告奋勇站上前来:"我下去过一次,对情况熟悉,让我再下去救人!"他穿上救生衣,套上救生圈,又跳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可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落水女子被一排排巨浪遮挡,魏青刚怎么也看不见她。多次努力之后,他只好又返回岸上。喘了一口气,魏青刚瞅准落水女的位置,第三次跳入大海。他慢慢靠近落水女青年,抓住她的手,这时岸上的民警们急速拖拉救生圈,将他们拖向岸边把女青年救上岸后浑身是水的魏青刚正准备离去,被派出所警察拦住,问他姓名及地址。魏青刚只是说:"我是河南的,在这里打工。"然后扭头消失在人群之中。

公益广告

主人公: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曹道云

人物故事:

"我是一名公务员,把老百姓捧在手上,把老百姓举过头顶是我的信念,是我的承诺。"曹道云坚守这种信念与承诺,几十年如一日,为民政事业默默奉献。

曹道云为实现诺言,在全区率先提出了"应保尽保,应帮尽帮,应业尽业"的工作思路,建立了救助与就业双向联动机制,使8000多名申请低保但有劳动能力的人走上了工作岗位。他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发展社区慈善事业的思路。在全区建立了18个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和13家社区慈善超市,并帮助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经常性捐助接收点和慈善爱心屋。慈善帮困达到了10万余人次,募集善款2260万元。

曹道云率先探索建立了"政府购买式"、"家庭自助式"、"邻里互助式"、"功能输出式"等多种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建立了"十分钟为老服务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乐、助托"等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实施独居老人"守望工程",为独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关爱服务。率先开展"扶手工程",解决老年人上下楼梯难问题。他还率先在公务员中建立以"助困、助老、助残、助医、助学"为主要内容的义工服务队伍,并实行公务员义工服务"一册通",即公务员凭义工服务手册可以到本区57个义工服务点进行义工服务。义工服务手册被老百姓称为"群众满意记录册"。响她主动还债。

公益广告

主人公: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张雅琴

人物故事:

江苏省丹阳市新桥镇金桥村原党总支书记张雅琴,自2000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团结带领支部一班人,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创业致富,10年间把一个贫困村、上访村建设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谐村。2009年5月初,张雅琴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她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然而,躺在病床上的张雅琴却一刻也放心不下村里的工作。在上海化疗回来的途中,她不顾亲人和同事的劝告,执意抱着病躯,来到她魂牵梦萦的新农村建设现场。

平日,人虽躺在病床上,张雅琴的话题始终离不开村里的建设,她动情地说:"假如老天开眼,再给我三五年时间,金桥将会更值得一看!"但是,老天却没有开眼。2010年9月27日下午3时20分,张雅琴终未敌过病魔,带着对亲人、同事和乡亲们的无限眷恋,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2004年,木桥村和闸桥村、八字桥村合并为金桥村,这两个村当时均负债20多万元,这让党总支书记张雅琴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带领全村白手起家,用汗水架起一座新"金桥"。2010年,金桥村工业产值超10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09年,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张雅琴病倒了。她住院期间,全村老幼纷纷自发前去看望。6位曾被张雅琴免职的生产队长含泪送来鸡蛋和牛奶,几个曾谩骂过她的拆迁户也到病房看望。一个拆迁户流着泪在她的枕头下偷偷塞了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张雅琴"。

公益广告

主人公: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

人物故事: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四处奔走,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学校通过"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黄来女进入了大学殿堂,并且帮助她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给予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黄来女靠勤工俭学维持着生计和学业。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她又找到了两份家教,这样她不仅可以维持学业还可以给家中的父亲寄生活费了。

当一切都走上正轨时,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由于家庭贫困,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然而,来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之后又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2006年初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黄来女此时非常绝望,但她坚信绝不放弃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学业。

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替父亲做饭、熬药、打胰岛素。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深夜昏黄的灯光下,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 相关专题

策划出品:讲文明 树新风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