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家风践行“尚节俭”

发表时间:2014-09-19 15:0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李立光

  族谱传承11代 家训长达十几页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俭于财用,节于衣食。——韩非子《韩非子·难二》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咏史》

  “周氏家族从始祖到我这辈已传宗11代,一本本谱书详细记录了我们家族的兴衰和精神,续接了几百年的时间。”日前,家住茶店子路的退休教师周天彬打来热线称,他是成都晚报的忠实读者,这段时间看到报纸上刊发的成都“好家训 好家风”征集评选活动系列报道,非常激动,“我们的族谱保留至今,总共有8卷,其中关于家训的内容就写了十几页。”

  “尚节俭”家训 代代相传

  在周天彬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他事先准备好的《周氏族谱》,一共八卷,页面已经微微有些发黄,周天彬小心翼翼打开族谱第一卷,给记者讲述起关于家训的内容,“族谱自1903年开始整理,于1930年石印完成。其中,‘敦孝弟 勤职业 肃闺门 尚节俭’12字家训相传至今,也是周家的精神之本。”

  “四句家训中,‘尚节俭’是我体会最深的内容。”周天彬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家人在贵州农村生活,“那时候,爷爷周燕儒是私塾的教书先生,他写字备课从来都是把本子的正反两面挨着写完,不浪费一张纸,后来我当了老师,也养成了这个习惯,多的本子就送给学生。”

  “小时候,日子过得清苦,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全靠母亲勤俭持家才得以维系。”周天彬告诉记者,记忆中,母亲总是半宿半宿地坐在桐油灯下飞针走线给他们补衣、做鞋。母亲的言传身教还表现在诚信方面,周天彬说,他记得当时家里开了一个面条作坊,“加工时如果有面条掉在地上,母亲就会小心地捡起来收好,做饭时一起煮来吃,但是绝不会卖给顾客。”

  “老物件”家什 见证家风

  “常将有日思无日 莫待无时思有时。”周天彬说,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他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退休以后,我们老两口搬了新家,坚持的原则就是装修从简,家具、家电能用的坚决不换。”在周天彬的家中,记者看到,映入眼帘的确实不少是“老货”,“这些家具全部都是从老房子里搬过来的,用了几十年了,还能用,就都没有舍得扔掉。”周天彬还特别给记者指了指放在书桌上的一盏台灯,从外形和功能上,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年代十分久远,“别看它磨损得那么严重,这可是传了三代的‘宝贝’了,我儿子从小用到大,现在传到小孙女还在继续用,差不多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

  “很多人会觉得我生活得清苦,其实并不是,只是希望能够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周天彬说,上个世纪80年代教书时,他每月只有30元工资,但仍然会坚持拿5元钱出来捐助给贫穷的学生。

  让周天彬更为感慨的是家风的代代传承。“我的儿子现在是一个职业学校的老师,他经常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减免一些贫困家庭学生的费用。”周天彬笑着说,上小学的孙女也学着大人,零花钱舍不得花,“但有一次就令我很意外也很感动,那天孙女陪我散步,路上碰到了一个乞丐,看上去非常可怜,孙女立马递上了自己的零花钱。”

  成都晚报记者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