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精神文明建设从小抓起 文明城市才能不断延续

发表时间:2016-12-21 08:13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的回信中写道。这既是习总书记对孩子们的期许,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表达。精神文明建设从小抓起,文明城市才能不断延续。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成都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在关乎未成年人成长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上下功夫,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未成年人的素质养成是一个长期教育并不断内化的过程。素质养成的标准是什么?“涵养德性,变化气质”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林给出的回答,“学的东西一定要内化,不内化就不入心,要涵养德性有担当。”成都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未成年人素质养成,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素质养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

  路玉婷一直在奔跑。母亲重病、奶奶年迈、父亲出走,那年16岁的她一边上学,一边骑车送机票维持生计,一边照顾母亲和奶奶,被媒体称为“奔跑女孩”。“美德少年”“身边好人”“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这些称号于她只是平常。羊有跪乳恩,鸦有反哺义,发乎本心。

  2010年以来,成都连续七年深入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通过发现传扬身边感人故事,评出成都市美德少年325名,产生全国最美孝心少年1名,四川省美德少年28名。所以,路玉婷并非个案。阳光向上的董文英、勤俭节约的吴宗晟、助人为乐的程麟越、诚实守信的张瑾暄……一个个“美德少年”的故事在孩子们口中相传,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标杆。

  对成都的孩子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记得住”和“学得来”,更能“做得到”。四年级的陈昶祺是高新区益州小学校“多多益善”加油站的一名售货员。这所学校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志愿者护照”,分年级学习《小富翁 大财智》校本教材,以“益小银杏币”和“志愿者护照”为支撑,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理财、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多多益善“小银行”“加油站”等“机构”中,孩子们体验各种行业,践行“爱国、诚信、敬业、友善”。2015年底,益州小学和全市其他21所学校,成为成都市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郫县唐元小学校开设“我当小律师”儿童普法课,龙江路小学打造“新三好”评价体系……一校一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孩子们的素质养成中。

  “巴菲特儿童跳蚤市场”早已名声在外。自2014年入选中宣部10个“节约之星”先进事迹项目后,迅速在成都各地推广开来,社区中已开展260余场儿童跳蚤市场,共吸引2万余名家长和孩子献出爱心。两年间,成都打造了省级示范点6个、市级示范点43个,极大满足了未成年人在社区参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需要,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社区活动之一。孩子们在交换中体会勤俭节约、培养诚信品质、尊重劳动成果。

  此外,成都利用清明、六一、七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开展祭英烈、学习和争当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24个字”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宣传栏、进公益广告。一系列常态化教育活动的深入进行,促成未成年人素质养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浸润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注入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积淀了博大深厚的思想,国学经典、节日习俗、非遗技艺……这些优秀传统是文化自信之源,是滋养未成年人心灵的文化因子。

  2008年底,成都在全市中小学启动了以“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教育活动,随之而来的是《成都市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纲要》出台,国学教育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尊老爱幼的精髓,“仁、义、礼、信”的理念融进了《国学启蒙校本教材》《小学生国学经典》《经典伴我行》等一批校本教材,深受欢迎。围绕“孝敬、友善、节俭、诚信”等主题,以阅读、朗诵、书写、舞台表演等形式,每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1000余所学校、110多万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孩子们熟悉经典、亲近经典。

  传统节日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是参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契机。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纪念日的文化内涵,成都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节日小报”创评系列活动,将书法、国画、篆刻、儿歌、剪纸、武术、民族舞蹈等融入创作环节。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升空,成都市中小学生创作的11幅作品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代表信物,跟随飞船一起进入太空,成都孩子的“节日小报”名声大振。

  太极、空竹、剪纸和川剧艺术等100余项非遗项目进入校园,40余场以蜀绣、皮影戏、面塑、绳编为主要课程的非遗小传人活动还在继续,全年12场以古琴文化为载体、融入诗词歌赋的“七弦·吟诵”进校园活动引人注目。更多的未成年人在这场传统文化教育的盛宴中体味文化自信。

  搭建载体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可见,家庭、社会、学校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三股重要力量。成都广泛调集整合社会资源,把这三股力量编织成网,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优质的教育环境,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注入不竭动力。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示范校打造,到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不难看出成都在塑造校园文化系统上作出的努力。龙江路小学的“新三好”评价体系、华阳中学的“四情”“十心”教育、龙泉驿区实验小学的文明礼仪月……围绕校园文化打造,成都中小学校各出招数。

  这个暑假,李家沱实验小学的曾文骏参加了“少年先锋 假期欢乐行”成都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暑假活动,在成都植物园认识珍稀植物、学习插花、识别树叶。三年来,成都市文明办开展了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寒暑假系列活动和示范基地公益实践活动60余场,参加实践活动的未成年人近万人;还调动和运用各方社会资源,编印出版《成都市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版图》(第一、二辑),收录177家未成年人实践教育基地,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提供指南。2016年开展的“少年先锋 假期欢乐行”未成年人实践教育基地暑寒假系列活动,令来自109所学校的参与者给出高达99.28%的满意率。

  在邛崃火井小学,自从乡村学校少年宫建成后,姜柏羽同学放学后就有了新去处。具有鲜明火井特色的“画像砖”是他非常喜欢的一门艺术课程。成都已建成的379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了郊区(市)县乡镇(街道)全覆盖,不仅是孩子们的快乐源泉,也是留守儿童温暖的家,极大丰富了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点)、社区家长学校以及中小学家长学校覆盖性建设进入新时段,以市、县(区、市)两级联动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把目光投到孩子心理健康,238个农村留守儿童“寸草心”家园村级服务站在关心服务留守儿童。

  成都早就意识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必要的场所、设施作为保障。这些阵地,正是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有效载体,也是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支撑。同时,成都的步伐并没有停歇,下一步阵地建设将继续向社区中拓展、向规范化发展。目前,在市级中心的指导下,心理成长分中心覆盖22个区(市)县,建成网络服务格局,构建更加细致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将完善制定社会实践基地准入、申报、退出标准,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公益活动的能力水平。

  延续文明

  多方参与共护源头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直以来,成都都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量化成各项指标,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围绕孩子们成长成才,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于是,我们欣喜发现——在校园周边200米,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台球厅等娱乐性场所不见踪影,三无食品、无证摊点、恐怖迷信低俗物品销声匿迹。每年假期,成都市文明办还牵头9部门开展文化市场联合专项检查。

  于是,我们欣喜发现——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个个小小讲解员活跃在游客间,提供义务讲解,传播草堂文化。武侯祠博物馆、金沙博物馆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接纳未成年人,并发挥创造性,设计开发精品活动吸引孩子们参加。

  于是,我们欣喜发现——在邛崃,年轻的80后母亲李晓黎发起的“我在深山有远亲”公益互助活动得到广泛响应。年轻的妈妈带着城里的孩子走进大山深处,与深山留守在家的孩子结成兄弟姐妹,给山里的孩子一份母爱,给城里的孩子一个大自然。“学生430”“名师一堂课”“快乐阅读·农村孩子梦想书架计划”等未成年人守护项目不断涌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培育好每一棵“幼苗”,明天才会长成参天栋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价值引领,文明校园创建播下文明种子,美德少年活动树立身边榜样,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自信,乡村学校少年宫、心理成长中心等载体放飞心灵……幸福的花儿在成都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阳光雨露下鲜美绽放,为家庭带来希望,为未来写下起点。(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