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成都温江创新社区发展治理 “记忆长廊”承载居民满满乡愁

发表时间:2018-08-14 09:3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田怀新

  “大爷,你家在哪儿啊?”“我家住在东门!”对于土生土长的温江人来说,“家在东门”这句话并不陌生,而且十分亲切。现今的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老温江人称之为温江的东门。近日,在公平街道滨江路北段,一条长为140米的“记忆长廊”,成了居民们的散步休闲的新去处。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爱到长廊走走看看、驻足拍照,因为这里承载了大家满满的记忆。

老人带着小朋友畅游在“满满的记忆”中(图片来源: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

  情景再现

  还原公平农耕文化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这句诗,描绘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活场景。在公平街道打造的蒜市街文化长廊中,“下田插秧”、“夜间搓麻”、“市场售蒜”、“船家摆渡”等场景,通过旧物上墙、3D手绘、雕塑、古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温江就得到都江堰第一口水的滋养,灌溉条件良好,盛产小麦、油菜、水稻、大蒜等农作物,其中尤以大蒜为最,蒜市街也因此地盛产大蒜,交易大蒜而得名

  据公平街道文化长廊项目负责人赖政介绍,整个文化长廊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蒜市街简介、农耕公平、诚信公平、味道公平。文化长廊设计上以怀旧和抒情交叉的形式排列,旨在勾起东门邻居对家在东门的回忆。怀旧部分用公平的老照片加以简短的文字介绍,抒情部分用国画来展现。文化长廊沿用了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结合江安河环境改善及小游园微绿地的建设,质朴典雅,又与周边环境相映成趣。

蒜市街曾因盛产大蒜、交易大蒜而得名(图片来源: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

  共商共建

  文化名人提供素材

  蒜市街文化长廊从今年3月筹备开始,到7月初顺利完工,也得益于一大波老温江人的鼎力相助。谁能想到,如今诗情画意的这面记忆墙,在几个月前还只是攀钢家属院的普通铁栏外墙呢。为了推动文化长廊的落地,街道多次召集攀钢家属院物业管理方、小区业主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开坝坝会,经过多次讨论及协商,最终确定了最适合的改造方案。考虑到小区1楼居民的采光,项目组还特地将文化长廊的高度进行控制,墙面最高处也不超过1.8米。

  为了真实还原几十年前的蒜市街场景,街道工作人员通过收集温江志、公平志等历史材料,了解温江及公平的发展历史,又先后到档案馆、文化馆、宣传部收集相关图片及资料。此外,工作人员还问计老温江人,从侧面印证文化长廊的打造方案是否符合原始风貌。他们先后找到原温江文化馆摄影师谭齐力、温江文化名人官树人、柳城书画院、政协离休干部伍素华等人,得到了宝贵信息和建议。

  1956年,谭齐力来到温江,担任温江文化馆摄影师一职,他用镜头记录下了温江从1956年以来的变迁与发展,为蒜市街文化长廊的打造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照片。现年90多岁的温江文化名人官树人,小时候家就住在公平,每天一推开门就能看到蒜市街,项目组从他那里不仅得到了诸多关于蒜市街场景的记忆,他的画作也成为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居青城山的伍素华老人小时候也住在蒜市街,工作人员从伍婆婆处了解到搓麻绳的故事。因此,文化长廊以伍素华老人为原型,配上麻袋和蓑衣,还原了老公平人搓麻绳这一生活场景,生动有趣。

140米长廊,承载满满记忆(图片来源: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 

  唤起乡愁

  创新社区发展治理

  “这里是我爷爷奶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是我爸爸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也是承载着我的童年回忆。当我看到这条文化长廊时,脑海中蒜市街的旧貌、家在东门的自豪感一瞬间都被唤醒,记忆犹新。”走在文化长廊的小道上,不停拍照的王女士,将儿时蒜市街的回忆,统统装进手机里。“很开心街道能打造这样的文化长廊来让我们记住家乡,热爱家乡,以后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自己是公平人。”王女士说。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据公平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雪松介绍,2018年,公平街道以温江区高质量建设“五个之城”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系列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各项工作,并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多办民生小事、多积尺寸之功,强化多元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蒜市街文化长廊的打造,是公平街道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的缩影,旨在让老公平人记住公平,建设公平,让新公平人也能有归属感、认同感。”(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