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金堂县转龙镇红豆村旧貌焕颜之思

发表时间:2016-06-22 07:1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娜

  开栏语:今年是“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示范村三年创建活动的最后一年。创建“三美”示范村带给成都乡村怎样的改变?成都晚报记者走进正在创建“三美”市级示范村的多个乡村进行深度观察。即日起,成都晚报推出《创建“三美”市级示范村 晚报观察》系列报道,为您揭示成都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探索。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相思》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背,因为它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情感。距成都市中心70公里的丘陵就有这样一个以相思子而命名的村,它就是金堂县转龙镇红豆村。

  66岁的夏时通一辈子居住在红豆村,习惯这么形容自己居住的地方:空气好、四面都是“山”。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山”,不过是高高低低的银杏和松柏林。红豆村地处深丘,是转龙镇较偏远的行政村,产业发展滞后,全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是一个市级贫困村。今年,红豆村正在创建“三美”市级示范村。

  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个多级连跳的计划。“你急什么?或者换一种问法,你凭什么?”这个问题多少有些不礼貌,转龙镇党委书记谭代茂显然已经想好了二者之间的换算公式:“民风淳,环境美,外面的人才愿意到你这儿来!”

  你知道“有魂”的感觉吗?

  情与义,“红豆文化”的最好体现

  96岁老人唐贤武的房子,在红豆村的山腰上,门前有片玉米地,中午12点,村主任肖慈龙骑着摩托车往老人家里去。一进屋,唐王氏佝偻着背坐在木椅上,手端一碗温水,慢慢喂给身旁的唐贤武喝。见有人前来,两位老人微微一笑,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看着二老的日常,心中不由自主地响起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1940年,在亲戚的介绍下,20岁的唐贤武和19岁的唐王氏相识,恋爱3个月后结为夫妻。两人相守76年,育有三女一子。在儿子唐良四眼中,父母本分老实,一生都在清贫与操劳中度过,“爸爸患上白内障,视力明显下降,也不爱说话了。”唐良四说,尽管如此,母亲仍喜欢和父亲说说话,唠唠过去的事情,父亲则闭目聆听。

  “不要以为只有我妈对我爸好,其实他们的关爱是相互的。”唐良四说,5年前母亲的手部关节开始发痛,不能自己打理及腰长发。第二天一早,唐贤武便摸出蓝色的塑料梳子,开始给妻子梳起发来。怕扯着老伴儿的头发疼,唐贤武动作极慢极轻。“直到今年初,父亲身体不好了才没办法梳头。”

  肖慈龙说,村里人眼中,唐贤武和唐王氏这对老夫妻是“红豆文化”的最好体现。这种文化不仅是爱情,它可以包涵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深情。就像村里的道德之星唐良章,无论病人有钱没钱,无论白天黑夜他都随叫随到;还有孝善之星肖吉良,病床前照顾瘫痪的父亲三年……这些有情有义的故事都将展示在村里的民风廊。

  “你知道‘有魂’的感觉吗?”肖慈龙说,借助创建“三美”市级示范村,红豆村想要形成“村有文化气、户有文明人”的精神氛围,这就好比村里的“魂”,有了这“魂”,大家就知道劲儿该往哪儿使了。

  来自家乡的独有风景

  联排小楼盘山村道 一天天变化的村落

  6月12日,这是红豆村一个普通的午后,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耕种劳作、喝茶谈天。转龙镇分管农村规划和建设的副镇长肖伟,带着镇上事管中心主任胡大军,开着自家的POLO小汽车来了。这辆常年用于上山下乡的汽车,轮胎气压明显不足。肖伟把车停在了村里已经平整过的文化广场上。好在这是二人当天的目的地,他不用开着车子再往山上走了。

  文化广场在村集中居住区里,是今年新建的。广场上,有工人们顶着太阳,抓紧铺砖设栏,“以前这里是一片土路,现在正修文化廊和民风廊。”肖伟说,争取这个月底吧,“两廊”就能初步呈现,周边还会布置一些景观花卉,这广场以后就养眼了。

  红豆村由原三沟村、花园村合并而成,因境内有一大片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树而得名。打造秀美环境时,村里把“红豆文化”做了进一步提炼和展示。新建的文化廊里,大理石上镌刻着与红豆有关的诗词;民风廊上,则集中展示村里的孝善村民,其中就有唐贤武老伉俪。今年,红豆村会开展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评选活动。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还将开展文明院落、文明家庭、清洁之家评选。获奖者将享受全村广播表扬、送花送树的礼遇。

  6月的阳光,正照在红豆村的每一个角落。站在文化广场上,能看见集中区里的联排小洋楼已经修好了,村民们正陆续搬迁入住;盘山而修的村道正在形成环线……这些变化肖慈龙日日看着,他享受来自家乡的独有风景,“从小在村里住着,又全程参与了景观规划设计,见红豆一天天变化,我知道它马上就会很美。”

  小田地也有大生意

  不止有美好的愿景 还有理性的判断

  《红豆村总体规划(2016年-2017年)》里,有很多组数据:全村总人口2452人,常年外出务工890人,残疾人108人,五保户14人,低保户123人,相对贫困户106人;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21元……熟谙这些数据,转龙镇党委书记谭代茂心里清楚,建设“三美”市级示范村,既需要对环境、村风的美好愿景,更需要对现实乡村的理性判断。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贫困村要想办法富美。对此,他心里已有思路。

  银杏是红豆村原有的产业基础,今年镇上计划将银杏综合拓展区由原来500亩拓展到1500余亩。同时积极探索“企农共生”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企业的银杏资产股权量化后分20%给农户,并由企业牵头以订单模式带动村民采收银杏叶、时令蔬菜等提高农户产业效益。

  村民夏时通家里有接近5亩地,他算了一笔账:以前家里的地种小麦、油菜、玉米,一亩每年大概赚800元,全年4000元上下,加上他和老伴每月不足1000元的社保金,“吃饭是够用了,要是遇上人情世故、看病吃药,那肯定是不够的。”夏时通说,去年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村上引进的农业开发公司,他的钱包也会慢慢鼓起来:一年能收到每亩450元的土地流转费;苗木成林前,在苗木空隙土地套种的花生、油菜等矮秆经济作物一年有接近2500元的收入;苗木成林后,公司还会以每斤大概0.5元钱的价格收购银杏叶,多采多得;树木卖出后,还有20%的股权提成。“你别看现在这一亩小土地,将来这里面可是有大生意的。”

  谭代茂对红豆村的增收想法,还不止这些。距离红豆村四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以种植蜀葵为主的“鲜花山谷”,他正考虑打通鲜花山谷与红豆的连接节点,逐步打造鲜花山谷——银杏海——红豆爱情文化新兴乡村旅游环线,为农民带来四季“不断”的收入来源。

  去往红豆村必经的村道旁,种满格桑花,有白的、紫的、黄的、粉的。在藏语里,“格桑”寓意好时光。

  记者手记

  转龙镇党委书记谭代茂是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当他展开规划图给我们描绘未来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当他说起要把贫困村改变成“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示范村时,神情笃定,胸有成竹。哪来的底气?听听谭代茂的回答:“创建的‘三条线’既精炼又清晰,我们只要按着乡风民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去抓工作就行了。”(成都晚报记者 米娜 白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