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以“三美”示范村创建为抓手 成都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发表时间:2016-06-12 10:51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2014年以来,成都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署,结合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实际,着眼于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建设相得益彰、各美其美,以“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三美示范村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初步显现出村美、人和、业兴的美丽农村景象。

  全市“三美”示范村创建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2014年,成都市统筹实施“三美”示范村创建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各类资源,充分发动群众,因地制宜推进示范村建设;市级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结合自身职能,给予项目、资金支持,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三美”示范村创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统筹谋划 稳步推进

  结合全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从2014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深化“三美”示范村创建。2014年至2016年每年打造100个市级示范村,郊区(市)县牵头打造一批县级示范村,逐步实现在全市农村全覆盖,突出抓好宣传引导、文明劝导、示范典型、激励机制“四有”手段,培育文明风尚;开展文化入村、 清洁入院、文明入户、道德入心“四入”活动,营造秀美环境;强化基础设施、文体设施、保障设施、环卫设施“四类”设施建设,夯实生活富美基础。

  明确重点,突出特色

  根据农村特点,明确创建重点,突出特色。一是以民风建设为重点,凸显“风尚新美”。在农村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张旗鼓评选道德模范、“文明之星”、“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最美乡贤,开展“文明院落”、“文明家庭(文明户)”、“清洁之家”评比,设立文明行为和道德“红榜”、善行义举榜,制定村规民约、院规民约自我管理,组建文明劝导志愿队,敦风化俗、倡导新风,有力推动了农村道德法治建设,促进了乡风文明,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逐步深入人心。二是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凸显“环境秀美”。结合全市“四改六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大力推进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切实开展垃圾乱倒、粪便乱堆、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脏乱差现象,推进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村庄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推进道路组组通、农房改造,有效保护古建筑、自然历史风貌,人居环境、村庄风貌彻底改变,农村天蓝山绿水清、街亮路净院洁。三是以品质生活为重点,凸显“生活富美”。加大产村相融发展,连片推进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示范带建设,深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农民就地转化就业;完善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科普网络书屋、体育健身等设施,重点打造“一堂一场两廊”,即道德讲堂、农村文化广场、民风廊和文化廊,推进文化科技下乡,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过上了好日子、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整合资源,合力推动

  在推进“三美”示范村建设中,统筹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整体推进村庄规划、环境改造、风貌整治和文化建设。整合农委、新农办、文明办等部门支持资金,各相关区(市)县配套部分资金,集中推进“三美”示范村创建,市文明办每年给予1000余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参与创建。

  以“三美”示范村创建为抓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美”示范村创建,极大地推动了成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都在深化拓展上下功夫,充分运用好这一有力抓手,制定了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民风建设、环境整治、素质提升和文化繁荣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培育文明乡风

  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一是探索融入农村生活的传播方式。利用农户院墙、农村公共场所,运用农民画、山水画、顺口溜,打造文化廊、民风廊等图文并茂传播核心价值观。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村流传久远的知恩图报、乐善好施、勤俭持家、耕读传家、村规家训、乡贤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在传承和弘扬中引导群众向上向善。三是通过活动推动教育实践。大力开展好儿媳、好公婆、好邻里评选,寻找最美家庭、最美乡贤、书香之家活动,组织百姓故事会、文艺专场等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中。四是大力开展依法治理。强化村规民约作用,加大农村违法乱纪、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治理,整治歪风邪气,同时,探索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推动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坚持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持续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变农村环境面貌改造精神面貌。一是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整合全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资金,持续开展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圈,加强和完善环卫设施建设,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改造。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布局,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打造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的新农村。三是积极培育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克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搭乱建等陋习。组织开展文明院落、文明家庭、清洁之家评比,促进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坚持农民主体,培养新型农民

  突出群众主角地位,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业致富能力为重点培养新型农民。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依托惠民政策宣传、广播村村响、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积极宣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凝聚思想共识,引导群众跟党走,创建幸福新生活。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依托农村党员远教平台、科技下乡、对口帮扶、实施培训计划等,加大对农民种养殖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就近务工技能等培训,增强就业技能和本领。三是促进创业就业。以产村融合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和成片规模经营,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创业和二次就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加大本地企业招工信息收集发布和用工介绍,推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创收致富,夯实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坚持以文化人,繁荣农村文化

  大力发展体现时代要求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加快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完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功能,推进道德讲堂、民风廊、文化廊、农家书屋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加大政府购买优质文化产品下乡,推进公共图书流动服务、公益电影进村放映,广泛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推进“一村一特色”文化品牌创建。结合乡风民俗、人文历史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着力打造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群众乐于参与的乡村特色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四是加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古建筑,戏剧、剪纸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灯会等民俗文化活动的保护和传承,留住历史文化记忆,提升村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