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崇州:多彩文化院坝 点亮群众生活

发表时间:2015-11-02 15:42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7月29日,随着“说书人”骆学林的金钱板开打,崇州市桤泉镇余花龙门子半亩塘文化院坝里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

  在崇州市,这份快乐不仅仅存在于桤泉镇。从2014年开始,崇州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积极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创新,分乡镇、村组及聚居点等三个层级建设文化院坝,并根据乡风民俗和群众需要,开展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形成了“一院一坝一品牌”各具特色的文化院坝,受到群众一致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创新“托管”模式  向社会购买文化服务

  去年以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崇州市按照政府保基本、社会增活力、市场促繁荣的基本思路,在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党员活动室、学习室、数字电影放映室、全民健身阵地、道德讲堂、志愿者工作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基层接收点等资源,按照要素齐全、高度集成、活动牵引、制度保障的要求,分层分级推进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

  然而文化院坝建起来了,如何保证这些文化院坝有效运转,为老百姓提供更实惠优质的文化服务却成了新问题。乡镇文化站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文化活动单调,越来越无法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新期待。以羊马镇为例,文化站虽然聘有3名文化专干,但工作人员流动性很大,经常换人,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也没有连续性,镇里的很多群众反映,跳坝坝舞连个组织、协调场地的人都没有,好多舞队经常为此起争执。

  群众呼声催生改革。崇州市充分考虑群众意愿,立足实情整合资源,将羊马镇文化站升级成为多功能的文化院坝,并改变过去由政府聘用人员负责文化站管理的方式,创新推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崇州市新星艺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唐红知悉此事后,立刻着手准备材料,随后参加了市文旅局托管文化院坝的招投标。被授权托管文化院坝后,唐红带来了教育中心优质的美术、书法以及舞蹈培训资源,为老百姓提供免费培训。当地坝坝舞爱好者胡熙高兴地说:“现在每个队伍的跳舞时间都在排练厅列出了排练时间表,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跳舞,不仅减少了争执,水平还提高了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崇州加快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仅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引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还创新推出了以“公共文化服务包”的形式运行管理文化院坝。“公共文化服务包”即政府向文化院坝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分为基本文化服务包和特色文化服务包。基本文化服务包以提供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为内容,包括日常运行和基本服务,由市政府每年集中进行采购;特色文化服务包是政府根据群众需求向社会采购的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如表演、培训、讲座、展览等,实行即时集中采购。这一做法既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又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形态。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包”社会效益,降低运行成本,崇州市鼓励社会机构聘用“公共文化服务包”承接点常驻文化能人和文化志愿者。目前,已在崇阳、羊马两个文化站进行试点,收到了明显效果,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聚人气添活力 本土文化能人派上大用场

  文化院坝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托管”是借助外力,怎样让这种形式在基层落地生根?崇州市文旅局局长陈玲认为,文化大院要有人气才能“活”,培养本土文化积极分子则是关键。

  坐落于桤泉镇群安村的余花龙门子是按照川西林盘保护和改造要求打造的首个川西民居风格、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新景点。看中林盘悠久历史和优美风光,崇州市将文化院坝建在了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四合院里。“改造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院子原貌,老百姓在这里开展文化活动既有历史文化氛围,又真正有‘院坝’的感觉。”市文旅局副局长石奕补充道。

  走进这所古色古香的文化院坝,两进的四合院里有花有木,退休教师骆学林正打着金钱板讲述老故事,台下观众听得津津有味。骆学林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退休10年来,热爱写作和表演的他根据余花龙门子的历史典故和好人好事自创了50多首金钱板。去年,听闻文化院坝招募志愿者,骆学林赶紧报了名,投身公益文化活动。他每周两次在院坝里为老百姓说金钱板、讲故事,并取名为“骆学林说书堂”。说书堂开办半年来,不仅成为当地的品牌文化活动,还培养了30来个忠实“粉丝”。

  除了年过七旬的骆学林,年轻人付林凤也是余花龙门子文化院坝的大红人。付林凤从事书法教育多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暑假一到,她主动当起了文化院坝的志愿者,为当地孩子开起了免费书法培训班,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负责管理余花龙门子文化院坝的崇州市海瑞博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詹倩倩介绍,像骆学林、付林凤这样的文化志愿者现在已有20多个,“因为文化院坝背靠四川文化传媒学院,不少大学生周末都会来院坝里义务教孩子们画画、跳舞,为文化院坝带来了不少生机。”

  地方文化能人和志愿者纷纷加入文化院坝,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凝聚了人气人心,大大激发了文化院坝的活力,推动形成了有地方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凸显地方特色 文化院坝开进农家乐

  “一院一特色、一坝一文化”是崇州文化院坝建设的目标。为此,崇州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个性,结合各乡镇(街道)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各地文化资源,提供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道明镇是享誉川西的竹编之乡,文化院坝建设能否围绕竹编做文章?崇州市有新招:将文化院坝建在白塔湖景区旁边一家小有名气的农家乐里,不用大兴土木,又能有“天然”的人气资源,老百姓参与文化活动更便利。

  来到这家名为竹艺苑的农家乐,固定电影放映设备、图书、电脑、乒乓球桌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因为院坝靠近白塔湖景区,市文旅局还特意配备了自行车,方便游客和附近老百姓骑行健身。

  “湖边的农家乐不少,最终选中了竹艺苑,还是看中了赵思进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站没有的资源。”石奕介绍,文化院坝建成后,赵思进积极发挥一技之长,专门将家中办农家乐的几个房间都开辟出来当做“竹编传习所”,并联合丁志云、丁春梅等竹编传承人、艺人,在文化院坝里办起了每月一期的竹编主题文化活动,传授竹编技艺,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竹编比赛、竹编经验交流会、竹编技艺活态展示……每月一个形式,除了当地居民,还有不少游客前来参加,文化院坝的人气也越来越旺。不仅如此,经过每月固定的培训课程,道明镇已有近20位妇女在文化院坝学会了竹编,并以此就业。

  文化院坝与农家乐结合是崇州探索聚居点文化院坝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开辟了文化院坝建设新形式,使公共文化服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阵地服务。从各方结果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多赢的模式。一方面,依托农家乐开展文化活动,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发扬了竹编技艺,减轻了政府建设和宣传文化院坝的投入。另一方面,为农家乐带来人气,有利于农家乐经营发展。此外,村民在此学到了手艺,实现了就业增收。 (来源:崇州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