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我们的节日七夕:分享感悟 讲述故事 唤起记忆

发表时间:2014-07-31 13:52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娜

  

七夕放河灯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首《迢迢牵牛星》把我们拉进七夕的节日文化里,这个具有浪漫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祈福歌颂美好爱情的意义。30日,成都日报发起的大型微博互动话题#我们的七夕#引来了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和热情讨论,除了分享七夕的感悟,大家还讲出了自己最难忘的七夕故事。翻看这些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到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中国情人节”里,发生了许多让人感动的美好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珍视和期许。 

  我们为大家分享3个七夕故事,希望它们能唤起大家心中对这个节日的记忆。

  #我们的七夕#故事摘>>> 

  我为父母 

  过“七夕” 

  分享人:网友“天上彩虹” 

  今年七夕节前,我一直有一个愿望,为我们的父母过一个难忘的节日。他们已经结合了30年,每天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早就忘却了应该过这样一个专属于浪漫的节日。那一天,我和丈夫会在家为二老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好好犒劳一下他们。当然,无酒不成宴,这样美妙的日子里怎么能少了美酒助兴呢?中国的节日当然得喝中国的酒。在这个以“女儿乞巧”为主题的节日里,最适合的酒莫过于绍兴女儿红了,细心的丈夫已经准备好了。5岁的儿子也会为爷爷奶奶送去一份祝福——他亲手画了一张大大的贺卡,非常用心。 

  从我呱呱坠地到成家生子,父母对我的爱从未少过,今天我也成了母亲,养儿才知父母恩,为他们过一个节日,或许能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恩和祝福。在这里,我也祝愿千千万万的父母节日快乐,愿你们都能拥有一个温暖、美满、甜蜜的七夕佳节。 

  难忘的短信 

  我保留了5年 

  分享人:网友“天·放晴” 

  我的手机里有一条短信,我整整保留了5年。发这条短信的是我的丈夫小宁,这5年来,虽然我的手机换了两三个,但短信却一直都在,它是我七夕节最难忘的记忆。那时候,我刚从杭州毕业来成都工作,七夕节当晚还在加班,在杭州上学的小宁不在我身边,就在我忙得晕头转向时,手机的短信提示音响了。 

  “我在西子湖边为你祝福,这是我们在一起之后第一次分开过七夕,但我的牵挂却始终如一。”以前七夕节总是两个人一起在西湖漫步,这一次虽然我缺席了,但他却不希望这样的传统失去,所以他一个人去了西湖,在那里给我发来这条短信。这段难忘的记忆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2年后,小宁来了成都,第二年我们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现在的生活非常美满幸福。 

  我相信,从七夕节时收到他短信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未来将注定一起同行,这段记忆对于我来说,是一生的珍藏。 

  最美的河灯 

  最深的记忆 

  分享人:网友“Tim Bai” 

  两年前我来成都旅行,正好碰到七夕节,虽然我孤单一人,但我仍愿意感受成都的七夕氛围。热情、浪漫的成都人将这个节日的温情演绎得浓墨重彩,从那一刻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不管是跳动味蕾的美食,还是平乐古镇漂浮的河灯,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将幸福美满点染得分外浓烈。 

  我的家乡也有放河灯的传统,写上自己的祝愿,和对未来的期许,让它们随流水漂向远方。在成都放河灯时,我看到许多人写在上面的愿望是那么朴实和真诚: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祝所有父母们身体健康……洋溢着深深的大爱,而不是一个人的小小心愿。从那一刻开始,我喜欢上这里,喜欢上这里的人,两年来,我都会抽时间在七夕时来成都放河灯,让这份美好的心愿从我这里得以延续。 

  七夕节 纪念日 

  分享人:网友“糖糖sweet” 

  小时候,每到七夕节的时候,妈妈总会让我去摘一朵野花挂在牛角上,听说这样是为了纪念传说中为让牛郎跨越天河而牺牲的老牛,如果没有它的牺牲精神,也没有今天美好的七夕传说。也是从那时候起,妈妈开始教我做人的道理,特别是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的美德,一直陪伴我整个童年。妈妈是个农村妇女,懂的知识不多,每次她讲起这个故事时,总是拉着我的手叮嘱,一定要学会奉献和付出,才能得到幸福和美满。 

  许多年过去了,妈妈也离开了我去了另一个世界,每每七夕时,我就会想起她带着我摘野花的情景,想起她叮嘱我的每一句话。有时候,在梦里我还能见到她,每个七夕,也是我最思念母亲的时候。这个特殊的纪念日,会让我想起她的朴实和无私,想起她的付出与忍让,母亲虽然平凡,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却分外高大。 

  我爱我的母亲,在七夕节来临之时,我祝愿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长命百岁、一生幸福! 

  有你真好 

  分享人:网友“叶子” 

  对于我来说,七夕节最难忘的记忆莫过于3年前丈夫所给我的那一刻惊喜。 

  我和丈夫认识9年,结婚5年,每一年七夕,我们都过得平淡无奇,他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有时甚至还有些抠门,对于此,我不太能理解,还有些小抱怨。3年前的七夕,我原本以为今年七夕又会平常地过去,但他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当我走到家门口时却发现,丈夫在那里满脸笑意地等着我,身边停了一辆崭新的POLO汽车。“这是我送给你的节日礼物,有没有觉得高兴。”看着他满足的表情和充满爱意的眼神,我的心一下子融化了。 

  原来结婚后,我多次给他提起过家里想买一辆车,我们都是工薪阶层,收入不高,原本以为这个愿望很难实现。但丈夫把这句话一直都记在心里,他对我的抠门实际上是省掉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他还抽出许多休息时间外出做兼职,用了两年时间,满足了我的愿望。 

  有你真好,这句话我从未对他说出口过,今天,我想在#我们的七夕里#把它说出来,有你真好,有你我很幸福。 

  专家声音>>> 

  重视传统节日是正能量的体现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社会学者傅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七夕节的氛围分外浓烈,比起情人节的热度有增无减,这一现象体现了成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正能量的聚集。 

  “传统节日氛围的浓厚,是社会稳定、生活富足的表现,更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传统节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的期望。”傅宁表示,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有着“衣食足、礼仪兴”的观点,基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更为热烈,而传统的七夕佳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愿望。“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成都市民对于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视,这些传统佳节让大家增添了生活乐趣,提升了居住的幸福度。”傅宁表示,通过庆祝传统节日,让大家对于家庭生活、社会责任、个人修养都会有新的认识,能促使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小贴士>>> 

  七夕节 这样过 

  “七夕节”,民间亦称“乞巧日”。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天动地,现代人更把这一天当做“中国情侣节”。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穿针乞巧 

  每到“七夕节”晚上,女子都要穿针引线,摆下瓜果贡品,乞求自己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心灵手巧,做一手好的针线活儿。 

  ●喜蛛应巧 

  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投针验巧 

  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拜魁星、种生求子、拜织女、晒书晒衣、 吃巧果等都是七夕节的节日习俗。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巧果是油面糖蜜,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