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承诺守了30年 用心温暖27位阵亡战友双亲

发表时间:2015-08-18 07:16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李佳颖

  在郫县唐昌镇,有这样一位老兵,名叫董贵生。30年来,他义务照顾27位阵亡战友的双亲。为了生计,他倾尽积蓄开办“听涛园”老兵俱乐部,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为战友吹起号角。从2009年起,他每年义务组织老人们去烈士墓拜祭战友。“我能活下来是我的幸运,我会在最大的能力范围内实现当初对战友的承诺。”提起自己的凡人善举,朴实的老董这样说道。 

  一个承诺

  他成为27位战友父母的“儿子”

  8月17日,记者来到董贵生办的“听涛园”老兵俱乐部,正值中午12点半。“滴滴答嘟嘟哒”俱乐部里,穿着军装的董贵生正吹起了号角。几分钟过后,他迈着正步,来到了为已故战友设立的墓碑前,抬起右手臂,深深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样的举动,每天早上6点半、中午12点半、傍晚6点半,在俱乐部里重复上演,从未间断过。董贵生告诉记者,他一直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兑现当初的承诺。

  “1984年的一次对越战役中,我和战友约定,活下来的人照顾对方的父母。”令人惋惜的是,情同手足的27位战友光荣牺牲了。战争结束后,董贵生接到任务,需要去牺牲战友家里送达阵亡通知书和遗物。他第一个就来到了郫县唐昌镇杨模山的家。“杨模山牺牲时,年仅19岁。”董贵生向杨模山的爸妈说明了来意,杨模山母亲痛彻心扉的呐喊刺痛了他的心。“爸、妈,你们别难过,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儿子,我会为你们养老送终。”满眼泪水的董贵生和老人们抱头痛哭起来。之后,他继续前往了其他的阵亡战友家中说下了同样的话语。1985年,当最后一封阵亡通知书送达后,董贵生也同时践行自己最朴素的承诺。如今,这一善举,已经持续了30年。

  一颗爱心

  他为老人们鞍前马后

  由于照顾老人也需要费用,刚退伍的董贵生也只能解决温饱。“那段时间,我在郫县豆瓣厂里当送货工,自己都养不活,照顾老人也有些力不从心。”董贵生告诉记者,当时他的心里非常着急,照顾老人的资金问题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坎儿。1991年,通过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加上亲朋好友的资助,董贵生“听涛园”老兵俱乐部开业了。“听涛的意思就是当时我们营地旁边有那个水的声音,这也是对战友的纪念。”董贵生告诉记者,“听涛园”老兵俱乐部的地址已经变换了4次,但每到一处,俱乐部都会按照炊事班、十三军联谊部、伙食团这样的格局来布置。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听涛园”的生意并不红火,但也能勉强维持下去。董贵生除了要负担一家人的开支之外,其余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照顾老人。郫县唐昌镇杨模山的爸爸妈妈年老体弱,完全失去了劳力,面对这样的生活窘境,董贵生更是经常到他们家里去探望,问寒问暖,除了送去生活所需的日常用品外,还按季节帮助老人送上新的衣物,并亲自动手清洗脏了的衣被。“今年1月和4月,老人先后两次发生食物中毒的事情。”董贵生为了让老人就医更方便,董贵生和老人的另一位亲儿子一起以每月415元的价格租下了郫县内的70多平方米的住房。“董贵生就像我亲儿子一样,对我这样好。”老人感动地握着董贵生的手。

  一种温暖

  他与老人在一起内心最满足

  除此之外,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八一建军节,董贵生都会组织老人们在一起,来不了的老人,他就会直接去看望他们。他和老人们早已经把“听涛园”当成了共同的“家”。每年的春节,是“爸爸妈妈”们最期盼的日子。因为,他们的“儿子”董贵生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来看望他们。一到年底也成了董贵生最忙的时候,在他的俱乐部里总是烟雾萦绕,这是他在赶制给爸爸妈妈们的年货——香肠腊肉。

  “每一年的腊肉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今年杀了六头猪,老爸老妈们过个年没有点年货有些不成样。”去年春节前夕,董贵生坐着火车,来到了陕西的徐妈妈家里,他为徐妈妈准备了棉鞋、暖手器和过冬的衣物等,当徐妈妈穿上棉鞋和衣服不停地说:“这是我儿子给我买的,真暖和!”每当看到老人们幸福的笑容,董贵生的内心都会感到很开心、很满足。(成都日报记者 安羽 摄影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