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都江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航 飞向幸福田园生活

发表时间:2017-04-19 16:41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君有七里我有乡,赏花台上两相望,谁在花间弄短笛,化雨相思湿衣裳。”在外务工多年,杨奇旭回到家乡都江堰市柳街镇七里社区,望着金灿灿的油菜花田,积蓄多年的乡愁汩汩而出。坐在田埂上,杨奇旭将内心所感写成诗句,这首诗也让他成为了柳风农民诗社的一员。

  全国第一家农民诗社、全国首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传承基地、中国海棠艺术第一村……在都江堰这片优美质朴的土地上,农村精神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出满园春色。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想得起乡愁,这里的生活平静而富有情调,这里的人们朴实又不失风雅,走进都江堰如同打开一幅秀色可餐的画卷,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和谐之美满目琳琅。

  田间篱下皆辞赋 雅俗共赏话乡愁

  农民诗人杨奇旭要出诗集了,他拿着初稿喜滋滋地走进都江堰市柳街镇政府。“唐书记,你先看一下,帮我把把关,多提意见。”唐彬翻开目录,几十首诗歌全是杨奇旭的日常生活感受,歌颂田园生活赞美家乡。“好,我一定认真拜读,马上诗歌节又要到了,你们要好生准备哦。”唐彬笑着提醒。如果没有诗歌,杨奇旭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外奔波务工,偶尔看看书,写写自己只言片语的感想。2004年他回到柳街,恰逢文化馆在上诗歌公开课,他鼓起勇气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得到极高赞誉。从此他爱上了吟诗诵词,写出大量关于田园生活的优美词句,还踊跃组织参与诗社的各种活动。

  柳街镇位于都江堰市南部边缘,毗邻崇州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著名诗人陆游在此留下《夜宿布金寺》的千古绝句。柳街农民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歌颂美,2003年,柳街镇邱岗、程光林、周兴强、刘宗德等人发起成立全国第一家农民诗社——柳风农民诗社,得到了柳街镇党委、政府和都江堰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众多农民群众的踊跃参与,全镇呈现出歌如潮、诗如海的生机勃勃景象。柳风农民诗社有会员100余人,15个村、3所学校分别成立了诗歌活动小组。现已创作新诗、传流诗词、民歌、儿歌、故事、散文、短篇小说、通讯、曲艺节目等3万多首(篇);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3000多首(篇);获得各类奖项30多人次。

  在中国诗歌学会的关怀指导下,柳街已基本完成“中国田园诗歌小镇”打造工作,建成中国田园诗歌资料馆、诗人之家、诗歌文化大院、青城湾诗歌文化主题公园等点位,成功承办了薅秧歌民俗文化节、田园诗歌吟诵节等大型活动。2016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柳街镇“中国田园诗歌之乡”。

  愿君能觅静如斯 水月民宿解烦忧

  倚树而建的空中楼阁,听流水莺啼,看疏影横斜,静谧舒适亲近自然。这是水月社区的特色民宿——树屋,树上的房子吸引着大批游客,都市里的上班族们都喜欢来这里躲避喧嚣,邂逅宁静。清溪环绕流淌,街区一尘不染,一砖一瓦都充满设计感,就连细微的摆设也是匠心独运令人啧啧称赞。走进水月社区,一股“文艺范儿”扑面而来,置身其中,烦恼抛诸脑后,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一个普通的农村社区,何以成为都市人心中的“远方”?都江堰市柳街镇水月社区采取自治和社会组织协助管理的模式,改造农村院落,不仅打造出绝美的世外桃源,还使农民增收,乡风更加淳朴文明。

  按照“地域相近、情感相通”原则,社区13个村民小组划分为7个自治院落,由院落业主委员会牵头倡议,按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自筹卫生管理费用。但如果环境维持得好就可以评星级,还能得到24元的奖励,不仅不花钱还有赚。这个简单的机制促使大家做好责任区域管理的同时还积极监督公共区域保洁,增强了群众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社区还建立健全了群众自治规章制度,引导大家规范有序参与院落治理,让“微”治理模式在法律框架内有效地运转起来,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水月民宿旅游协会于2015年6月成立,村民将自家的民宿交给协会统一管理打造和推广,产业化的管理模式让大家尝到了甜头,不少人修好房子就直接交给协会,当起了跷脚老板,不操心就可以分红,并且不耽误在外务工,挣双份工资。水月社区还培育发展了邻里互助协会、老年人权益保护协会等8个社会组织,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6支。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社会组织参与,开展“文明家庭”、“孝心示范户”、“最美清洁户户”、“好儿媳”、“好公婆”等评选活动,在村民大会会上对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同时,针对社区内婚丧嫁娶赶礼存在攀比的情况,社区配合邻里互助协会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等在村里有威信的人组成的小组成员,采取上门劝说、开展培训等形式征求村民意见,统一制定礼金标准,并写进“村民公约”里,使之成为老百姓自身形成的规则。通过统一标准,不仅刹住了赶礼攀比的不良风气,也减轻群众的负担,防止铺张浪费。

  匠人妙手出新裁 锦绣乾坤盆中留

  都江堰市安龙镇村民老胡家的院子里有一对不得了的宝贝——中华龙银杏桩。古树树干已经开裂,树皮碳化成鱼鳞状,经多位专家的考证鉴定,这对银杏古桩盆景的树龄大约在1000年以上,盆龄最少有400多年,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这是安龙镇目前保存下来历史最为久远的盆景,其九个弯依然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呈现出了川派盆景独有的“汉文拐”古老身法。安龙镇是闻名川西的花木之乡、川派盆景的发源地以及四川最大的海棠种植基地,为全国首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传承基地,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四川省“盆景之乡”等美名。家家户户做盆景,时时刻刻琢磨技艺和美感,安龙镇的人们把匠人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安龙镇盆景技师人才辈出,诞生了龚吉如、杨才炳、周海廷等老一辈盆景大师。周海廷先生生于1903年1月,乃安龙胡家湾人氏。自幼不善言辞,然苦学勤干,十二岁便由其父送至杨才炳处学艺。先生勤奋肯学,深得师父师娘喜欢,便将毕生所学倾其先生,先生制作技艺突飞猛进。十八岁那年,师父杨才炳将爱女杨四妹许与周海廷。先生既得技艺,又得佳人,至此潜心钻研川派盆景技艺,把“三弯九倒拐”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也因此,先生于1923年在胡家湾建花园,占地7亩。从1925年起便开始广收门徒。如今其徒孙遍布全省。安龙镇几乎家家做盆景,全镇有高级园艺师30余名,中级、初级更是不胜枚举。园艺师既有年长资深者,也不乏新起之秀,精湛技艺薪火相传,探索创新层出不穷。川派盆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龙镇重视保护与传承,会同镇属学校将盆景纳入校本课程,开设“跟着大师学盆景”专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和盆景相结合,孩子们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迸发出对家乡以及传统技艺的热爱。

  我们常见的传统盆景往往“大、精、贵”,它的受众面小,销售面窄,为了让盆景“放下身段、接地气”,安龙镇不断地借鉴经验,探索走“专业化、精品化+大众化、多元化”的盆景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继续做好传统高精艺术盆景的同时,尝试开展“安龙造”小微盆景的研发和种植。胡爱民便是小微盆景的先行者,他创建了安龙镇回乡创业青年工作室,种植了2000余盆小微盆景。近几年,他将盆景制作的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儿子,儿子便回到家乡,跟着父亲一同走上了盆景致富的道路。如今,“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儿子紧跟时代步伐,在学习盆景制作的同时,做起了盆景销售“微商”,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把盆景从自家院子“搬”到了互联网上,同时,还通过“中国盆景艺术在线”网站挂售精品盆景。近年来,销售额不断增长,2016年,通过网络销售盆景千余盆,实现交易额20万余元。

  吟诵三美和谐曲 海棠花开满枝头

  阳春三月,都江堰市安龙镇泊江社区海棠盛开美不胜收,吸引了大批游客。没有围墙,一步一景,花开遍地,开放式花园般的社区令人沉醉。2015年,泊江社区便成功创建了成都市级 “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三美”示范村;2017年3月1日,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式授予泊江社区成都市级“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好村”称号。通过“三美”“四好”村创建,泊江社区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目前,泊江海棠公园已连续举办了4届海棠花节,其中2017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主会场暨都江堰市海棠花生态旅游节,共吸引游客126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400万余元,给本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村庄环境美了、民风更加和谐了、群众腰包鼓了,这便是“三美”示范村创建的初衷与期许,在泊江也真正得以实现。

  “六棵树”是由泊江社区居民自发修建的民宿,民宿中融入了川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并与安龙盆景文化、海棠文化充分结合,同时采用了园林院落的布局,整体风格气质与安龙镇“盆景之乡”、海棠公园相吻合。“六棵树”的命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家风传承的深远寓意。海棠公园核心区以胡姓为主,故称为胡家湾。胡家湾有位胡仲诚公,于清朝时期在陕西6县任过县吏、六品典狱,他刚正不阿、爱民如子,至解甲归田,仍两袖清风。弥留之际告诫其子孙不立祠堂、不立碑颂德。1928年后人在庭院栽下了六棵象征“忠、孝、仁、义、礼、信”的小叶桢楠,寓意先人六处为官,并传承发扬高尚品质、优良家风。在“六棵树”的“庇佑”之下后人人才辈出。

  民风廊是泊江社区“三美”示范村创建重点打造的项目之一,用11个版面分层次展现了安龙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乡贤文化等。红黑榜是其中一大特色,不仅公示好人好事,也让不仁不义之徒亮相,接受谴责,好坏对比,用舆论震慑不良风气,弘扬社会正气。(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