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绣爷”彭世平舞针40年 首创蜀绣三异绣

发表时间:2017-06-15 08:01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龚里

  手 巧

  手指灵活、敏感,没伤不粗糙,分丝功夫了得,50多岁的彭世平十指保养得如同二十几岁

  眼 明

  一根蚕丝线会被分成肉眼几乎无法看清的细线,彭世平不喝酒、不吃辣、经常远眺,他的视力现在都很好

  技 高

  首创蜀绣双面三异绣,彭世平的作品《文君熊猫》曾夺得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名词解释

  双面三异绣

  绣面正反都有绣,但两面图案、针法和色调都不同——异稿、异针、异色,故名“双面三异绣”。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有着千年历史。虽然古时绣匠多为男子,人称“绣爷”,但如今仍活跃在蜀绣传承第一线的男绣工已经非常稀少,男性大师更是少之又少。省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彭世平,就是其中一位。

  昨日,彭世平及其弟子来到第六届国际非遗节“巴蜀工匠精品展”展厅,演示了蜀绣刺绣工艺。他的《世博熊猫》系列蜀绣作品,应用了他独创的“施毛针”刺绣技艺,赢得世界各地的嘉宾、游客们纷纷点赞。

  展厅里热闹非凡,赞叹声不绝于耳,但是彭世平仍然旁若无人般地专注于手中的针线,此情此景,正是他40年蜀绣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传 承

  生于蜀绣世家 父亲作品陈列人民大会堂

  彭世平工作室位于浣花溪畔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内,记者日前在此见到彭世平时,他正专注地刺绣一条鲤鱼的眼睛,这幅《芙蓉锦鲤》的题材正是源于其父亲彭永兴的标志性作品。

  如今,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大型双面绣《芙蓉鲤鱼》,是彭世平的父亲彭永兴于1981年领衔绣制的特大绣屏。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蜀绣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8岁开始学习蜀绣工艺,1957年,他第一个把国画家朱佩君的芙蓉鲤鱼搬上蜀绣,“芙蓉鲤鱼”从此成为蜀绣的标志性题材。

  出生在蜀绣世家的彭世平,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蜀绣的基本技法。他最初的工作是绣川剧戏袍,绣制一件需要赶工十天,日薪一块五角钱,相当于当时建筑工人的日薪。

  另外,别人一天花七八个小时绣制,彭世平却要用十几个小时,并不是因为手慢,而是他不仅要知道如何绣,还要了解为什么这样绣。他说,悟出道理、摸清门道往往会事半功倍,为后来的绣品大大缩短刺绣时间。

  经过系统学习和刻苦钻研,彭世平很快便掌握了蜀绣的传统技法。任何一张蜀绣作品都需要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为底稿,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现画里山水花鸟的光影色彩和动作神态,彭世平还自己掏钱利用晚上时间专门学习绘画知识。1981年,年仅20岁的彭世平用时8个月绣出世界上第一幅异形异色双面绣《山茶小鸟与夹竹蝴蝶》。一张薄如蝉翼的尼龙纱上呈现了两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案:一面是小鸟和山茶花,另一面则是蝴蝶戏夹竹桃。此作一出,业界轰动。

  研 习

  蜀绣厂下岗不放弃 在家八年继续创作

  高中毕业的彭世平因身体原因在家待业,1980年,成都蜀绣厂招工,他以学徒身份进入工厂,“那是我最困难的一段时光,工资很少,还要花钱学习美术和购买画具纸张,生活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不过很快,由于国家重视和政策支持,蜀绣厂新修工厂,效益蒸蒸日上。彭世平的蜀绣生涯迎来了一次飞跃。就在那时,他潜心研究蜀绣技艺和针法,首创异面异色异形绣技法,作品《贵妃鲤鱼》还获得轻工部的一等奖。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政策和市场变化,蜀绣厂改制,彭世平和其他绣工一样待岗在家。“他们中很多人迫于生计,开出租车、外出打工、当营业员……只有我在家继续刺绣,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八年。”下岗使彭世平受到了一定打击,但他并没放弃蜀绣,八年间,他花两年绣制了长2.2米的“双虎图”。“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信念,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一些蜀绣精品,让蜀绣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困难时,家人给予了彭世平最大的支持。“他们把其他收入都投入到我的蜀绣事业中,精神上给予我无条件的支持。”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彭世平的妻子包揽了家里所有家务。因为刺绣对手指的要求很高,要灵活、敏感,不能受伤,也不能粗糙,否则会影响分丝。伸出十指,五十多岁的彭世平,手保养得如同二十几岁。除了手上功夫了得,眼力好也非常重要。在修饰细节的时候,一根蚕丝线往往会被分成肉眼几乎无法看清的细线。不喝酒、不吃辣、经常远眺,这些日常保养使得彭世平的视力现在都很好。

  突 破

  首创蜀绣三异绣 同一作品现两面引赞叹

  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展厅,陈列着一件特别的蜀绣作品。一个蜀绣摆件的正面是怀抱竹子的熊猫,另一面却是一个曼妙的美女。薄薄的绣布,两面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题材、样式和针法的图样,引得很多参观者驻足细细研究。这便是彭世平首创的蜀绣双面三异绣。

  彭世平一直把父亲视为偶像,“我父亲自幼学习刺绣,拜师于蜀绣名家黄永清,他潜心研究刺绣技艺,不断推陈出新,作品难以计数。”不同于一般绣工,彭世平和他父亲一样,更像一位蜀绣技艺的研究者。谈到三异绣的发明,彭世平透露,自己最开始的灵感是缝纫机,前后缝制效果不同,当时他就想能不能将这一原理运用到蜀绣上。经过不断尝试,先把一面绣好,再采用蜀绣独有的针法,在另外一面绣不同的图案时且不能破坏另一面图案,这个难度相当大。

  1989年,彭世平用时近一年绣制的三异绣作品《文君熊猫》夺得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熊猫是蜀绣中常见的题材,彭世平在绣制熊猫过程中,其余部分很快打好底了,但是图稿中前掌部分细节模糊,应该怎么绣才好呢?“有时候睡觉,脑袋里都想着熊猫的动作。”他找来多张明暗不同的图片进行对比,就是为了把熊掌、指甲和毛的结构摸清,十几个小时的研究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将针带在身上是彭世平多年养成的习惯,其中最短的一根已经使用五年。和最初相比,这根针由于日积月累的绣制,已经被磨掉了近1/3的长度。彭世平说,针用久了,就如同士兵的机枪,会产生感情。

  ·大师寄望·

  半途而废的多

  希望流传下去

  “国家在扶持了,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传承人身上,根本是不够的。”彭世平的大弟子李红霞,曾建议让蜀绣技艺进入中学(授课),但遭到了学生家长“怕耽误学习”的反对。“我女儿今年不到六岁,我也希望她能去学这门手艺。我知道做这个工资少,也辛苦,但我还是希望她能传下去。”

  如今40多岁的李红霞,13岁时就拈起绣花针,跟随姑爹彭世平学习蜀绣技艺。她每天刺绣,一坐就是八个小时,“完成一幅作品,我最短三个月,最长花了一两年。”老一辈绣工,入行需3年,学徒需3年,现在学这门手艺最起码也要5年。如今李红霞手下也有二十几个学徒,“半途而废的很多。最后十个人里只有一到两个可能留下来。”

  像彭世平一样的男性绣工已经很少见了,在他的工作室不乏刚毕业的大学生。彭世平有些无奈地说,蜀绣对于学历和专业并无太大限制,重在领悟力和对于画作的理解能力。现在学蜀绣的年轻人不少,但真正坚持下去的人则寥寥无几。对于青年人的发展,彭世平也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因为老一辈工艺大师的名气,年轻绣工要在各类奖项评选中得到认可十分不易。“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蜀绣,让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能够一直流传下去。”彭世平说。

  ·关于蜀绣·

  古今结合 成热卖消费品

  彭世平的蜀绣工作室和蜀锦大师贺斌的工作室相对而开,正如这两项传统非遗技艺的惺惺相惜。在本届非遗节“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成果展”上,就展出了他们参与的创新作品:以经典宋代蜀锦纹样“落花流水”锦为主题元素设计的“桃花曲水”系列包袋;用现代设计诠释蜀绣魅力的“燕萃宝蓝”首饰系列等。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技艺价值,同时符合国际时尚审美,为存世几千年的蜀锦蜀绣拓展更广阔的商业市场。

  “如果我们通过现代化的设计、用料,通过产品做连接,让现代人像古人一样用它,蜀锦蜀绣这门工艺就活起来了。因此,我对蜀锦蜀绣的品牌定位就是:艺术类的个人生活方式品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设计总监、加拿大籍华人设计师杜予立,开发的更为经济的文创产品线:一条丝巾699元,一个手机壳50元,更有接地气的iPad套、鼠标垫、化妆镜、领带、纸巾盒等,让大多数人可以负担,使得蜀锦蜀绣消费群体不断扩大。

  不断创新 绣出西方油画

  有“蜀绣之乡”美誉的安靖镇,更是从蜀绣作品博览展示、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制作、文化交流、市场交易、商业金融、游客体验、桑蚕养殖、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着手,大力发展蜀绣产业。据安靖镇蜀绣公园负责人介绍,为迎合现代审美,近几年蜀绣在针法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如很多西方的油画作品通过蜀绣呈现后效果更立体,书签、项链等满足大众消费的蜀绣文创产品也开始进入市场。如今,园区产值已过亿元。(来源: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