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诗与田园的交响曲——看成都都江堰市柳街镇七里诗乡的绿道美学

发表时间:2019-01-09 10:08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田怀新

  “几点飞霜浸眉头,北望九州过蜀州;宝像花现风低处,老僧寂寥撞晚钟。”800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来到都江堰市柳街布金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夜宿布金寺》。更早追溯到2000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上善若水的诗意,在这片土地上哺育出古蜀农耕文明。

  历史的脉络传承,一定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剑走偏锋。今日的柳街,正携带着传承千年“诗”的基因,以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理念,通过天府绿道串联林盘院落、大地景观、乡野民宿、诗歌人文等点位,形成了移步换景、相融共生的乡村田园景致,营造出“诗里画里,我在柳街等你!”的大美意境。

  柳街,作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分会场举办地,现在正以奔跑的姿势,全力建设村庄最美、人文最美、生态最优的成都乡村旅游名镇。

省级非遗柳街薅秧歌实景演出

  高品质的乡村绿道

  串起的是景观点位更是浓浓乡愁

  两年前放弃了在广西打工回到成都时,柳街镇七里社区居民毛强和妻子怎么也没想到,在家的收入甚至要比在外奔波更高。

  “家里的民宿预计菜花节时就可以开张,到时候我开观光车、老婆经营农家乐,收入怎么也比外面高。”毛强说,绿道每推进一步,他都会对未来多一份期待。

  在都江堰柳街镇,绿道串起川西林盘,带来的不仅是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更是“毛强们”的浓浓乡愁。骑车在绿道之上,能够在青城湾湿地庄园喝喝茶,在“诗乡七坊”逛一逛,在西老三奇石馆赏玩奇石,在西林书院吟诵国学经典……带来的是意外惊喜和不寻常的乡村旅游体验。绿道串联旅游点位,彻底盘活了全域乡村旅游“大盘子”,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信心。在绿道旁,在林盘里,当地不少村民开始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已经在乡村绿道推进中初步尝到甜头。

  据了解,在田园绿道建设过程中,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植被、不改变原有水系景观、不拆迁原有建筑遗迹“三不”原则,秉承天府绿道“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建设理念,充分利用现有村道、辅道、机耕道等路网资源,新改建约30公里田园绿道。并在建设过程中,以诗歌文化为主题,将田园诗歌意境融入绿道、林盘和景点中,打造了首条以诗歌为主题、诗歌碑林为地标的文化绿道,为当地村民及游客绿道骑行、徒步健身、拍照造型等提供了绝佳“打卡”点位。

  此外,柳街镇将突破区域限制,全力推动柳街绿道无缝接入大成都天府绿道系统,与周边安龙海棠公园及盆景博览园、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温江国色天乡、崇州道明竹里等进行整体串联。通过绿道串联慢跑活动、自行车骑游等旅游活动,连接成都周边优质游客资源,探索观光体验游、亲子旅游、民俗旅游的跨区域联动发展。

七里诗乡大地景观

  “扫把革命”2.0版

  带来乡风和面貌双改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柳街镇是距都江堰市城区较远的传统农业乡镇,生态资源、林盘院落保存较为完整,但因群众散居、产业特色缺乏,人居环境“脏乱差”一度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早在2017年开始,柳街镇就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从解决人居环境问题入手,实施“扫把革命”,“扫”出一个个干净、整洁的林盘院落,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省委党校的一篇调研报告中,曾经给出过这样的评价:“扫把革命”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在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极大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了强大的干事创业合力,从中探索出一整套制度,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扫把革命”带来的改变,让很多老百姓也尝到了“甜头”。升级后的2.0版“环境革命”也已“正式上线”。

  据了解,柳街镇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引领,全域实施了以“美丽我家、美丽我院”为主题,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导群众共同参与的“环境革命”。将全镇364个林盘院落划分为99个自治院落,再以院落为单位,构建了“一组三会”治理架构(“一组”:院落党小组;“三会”:院落议事会、院落管委会、院落监事会),实施“三抓三促”工作法(抓院落扫洁促环境洁美,抓问题扫除促矛盾化解,抓风气扫清促心齐气顺),形成问题收集化解、网络化管理服务、利益联结、生态保护“四大”治理机制,发动群众全员参与到林盘院落治理中来。

绿道串联下的李家院子

  厚植文化与品牌营销

  让文化成为柳街乡村振兴绚丽名片

  “秧苗青青百花开,我拿杆杆跑步来。不带歌本来赛歌,找个对手打擂台。隔河看见大麦黄,割了大麦种高粱。好吃不如高粱酒,好耍莫如少年郎……”

  夕阳西下,发源于柳街镇邬家坝、七里坝,延续和传承了300多年的“柳街薅秧歌”又在柳街的田间地头唱了起来。

  文化是民族的魂。柳街民间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08年柳街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2016年被中国诗歌协会命名为中国田园诗歌小镇。目前已连续四届成功举办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吸引了舒婷、杨牧等著名诗人、作家成为柳街“新村民”。在柳街,还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农民诗社,现有会员100余人,已经创作出新诗、传统诗词、民歌、儿歌、故事、散文、短篇小说、通讯、曲艺节目等3万多首(篇)。

  柳街注重把握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通过构建多元文化场景和特色文化载体,在历史的传承与嬗变中留下绿色文化的鲜明烙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爸爸的童年”旅游景点的草堆、草牛、草人等农耕文化元素,让我们找到了儿时的回忆。“诗乡七坊”(豆腐坊、茶坊、油坊、酒坊、染坊、酱坊、米坊)生动展现了川西坝子原乡生活场景。“猪圈咖啡”在品味现代时尚的同时,唤起了人们对川西林盘的乡愁记忆。“又竹堂”又听到四川主持人周东等文化名人的琅琅书声。当地诗人杨奇旭撰写的《七里坝之恋》,既传承弘扬当地诗歌文化和农耕文化,又有效推介当地旅游资源、人文风情,形成良性文化生态。

  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生成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动案例

  西林书院,竹林相伴,清幽宁静,偶有传来童子吟诵国学经典的琅琅书声;“老茶馆”里,老人们坐着竹椅,喝着盖碗茶,讲着一代代传下来的乡土故事;耕舍田园火锅,让人们在川西风格的院坝里品味舌尖上的辣度……在七里诗乡,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创造新消费已经变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动案例。

  “只有通过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才能做活乡村旅游。”柳街镇有自己的深度思考。

  机制创新是根本保证。柳街镇探索多元参与的“合作社+”模式,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稳定长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率先成立七里诗乡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合作社+返乡创业人才”“合作社+社会资金”的模式,对区域内的特色民宿、书吧茶室、特色旅游商品、无公害农产品等进行规范化运营。盈利部分按农户资源资产和社会资金投入比例进行分配,农户以保底分红的形式进行创收。

  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创造新消费是必然选择。柳街镇坚定不移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转变,由短链发展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逐步形成了特色餐饮、私房菜、乡村咖啡、林盘老茶馆、书吧、农村生活体验馆、特色民宿等10余种新兴业态。以现代手段复原的百年木质结构老三合院“花满蹊”掩映在茂林修竹间;可享川西农村传统佳肴的林盘“九大碗”汇聚了八方来客;川西民俗音乐林盘吸引着成都演艺集团前来打造。返乡创业青年黄文礼带头组建的返乡创业联盟已成功打造耕舍火锅、西林书院、田园时光私房菜等项目,去年创收纯利润180万元。

  成都市都江堰市柳街镇,是陶渊明笔下田园诗歌的归去来兮,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鲜活阐释,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天府绿道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精华灌区修复、川西林盘保护的一个典范。在这里,在都江堰柳街,你看到的是乡愁诗歌与田园美景,见证的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在成都平原的生动实践。(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