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公园城市诗意栖居

发表时间:2019-04-08 12:09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 荣

成都以绿道为脉络,着力构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近日,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央媒,纷纷推出相关报道,为成都天府绿道点赞。“锦城绿道成鸟儿栖居的天堂”“锦城绿道江家艺苑的儿童乐园、房车营地等主题业态,构成绿道商业新形式”……央视近3分钟的直播镜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出天府绿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和公园城市里诗意栖居的生活场景。

  天府绿道是成都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充分彰显成都“生活城市”特质,培育未来可持续发展动能,回应市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一次改革创新实践。

  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新时代使命。当世界上最大的绿道网络在天府之国徐徐铺开之际,坚定践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成都,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打造公园城市,正构建起全新的城市生产生活图景。

  绿道与鸟

  公园城市正在铺展的脉络

  春日晴好,锦城绿道锦城湖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他们手持望远镜,观察着空中飞过的鸟儿——这是我市举办的第六届限时观鸟比赛现场。最终这次观鸟比赛共记录到了56种鸟类,为比赛举办以来记录鸟种最多的一次。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形象大使’,哪儿的环境好,哪儿就有鸟儿成群栖居。”成都观鸟协会会长沈尤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园和绿道等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以绿道为脉络,着力构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绿道在其间不断延伸、铺陈、穿插、连缀,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607公里。“一轴两环”中,建成102公里熊猫绿道并向市民开放,锦城绿道建成180公里,锦江绿道开工建设101公里,三级绿道体系正加快串联成网。

  “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画卷也随着绿道网格的铺就徐徐展开。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理念,天府绿道将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根据《天府绿道文化建设策划方案》,天府绿道将连接起区域内的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居民区等。

  每一条绿道都具有巨大的潜在生态价值。“以锦城绿道为例,建成后,不仅将实现人均增绿10平方米,还将形成133平方公里的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的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和8条一级通风廊道,同时保护35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介绍。

  绿道与人

  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的实践

  清明小长假,江家艺苑人气十足。李琴带着6岁的儿子到绿道游玩。“江家艺苑离城区较近,很方便,儿子很喜欢这里的儿童艺术乐园。” 李琴说。

  江家艺苑以田园为纸、草木为绘、池渊为墨,组合浅丘、森林、田园、湖泊、花海等景观元素,打造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示范区。在这里,市民和游客除了亲近大自然,还可享受到各式娱乐和餐饮等服务。

  同样是绿道,郫都区清水河创客绿道又是另外一番特色。该绿道充分考虑了“双创”元素的植入,围绕“双创”进行景观打造和设施配套。植入咖啡书屋、手工体验中心、FISE极限运动项目、国家健美健身基地项目、房车展示体验等产业项目,配套完善了二代智能健身体育设施、无人超市、应急救援系统等服务设施。

  天府绿道将不同特色的公园像珍珠一样串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消费场景。“绿道建设不仅要将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更要把经济价值转换出来,通过‘绿道+’,实现绿道资源的转换。”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2018年,全市绿道植入了2191个文商旅体设施,其中文化设施577个,旅游设施506个,体育设施1108个。开工建设了1080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据第三方机构戴德梁行发布的天府绿道项目已建成区域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天府绿道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已在生态保障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在推动成都文体旅商农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城市新的生活和发展方式上也已初见成效。”

  绿道与城

  “产城人”向“人城产”的转变

  在绿道串联的众多绿色空间之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无疑是受人关注的一个。

  这个全国首创的城市森林公园,南北绵延90公里,东西跨度10—12公里,总面积约1275平方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位于城市内部的森林公园。多彩森林、湖光掠影、田园风光、特色小镇、特色村落……空间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产业经济地理的重塑,公园城市的建设不仅拥有了充足的绿色动能,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也因此得到助推。

  开建一年多来,通过大面积增绿增景,因地制宜建设步道、亭台观景等设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不少地方已成了“网红打卡地”。而这样的建设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所涉及的区域,生态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登山步道、游园,部分主题公园已粗具雏形。

  城市格局千年之变之下,经济组织方式也在不断转变优化,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经济组织方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公园城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主引擎,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和绿色资源体系,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形成转型发展新路径。

  与此同时,公园城市坚持以让市民生活更美好为方向,着力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在城市绿色空间中设置高品质生活消费场所,让市民在公园中享有服务,使闲适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新闻延伸

  不仅绿道 这些同样给力

  在蓝天保卫战中,成都通过铁腕治霾、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搏出了2018年全年三分之二天数的优良天;在碧水保卫战中,通过实施“治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2018年全面完成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等工作;通过实施“全域增绿”,成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0%、绿地率达37.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

  “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同样给力。地铁线路的密织,让市民出行有了更多选择,更加便捷。去年12月26日,随着3号线二、三期与有轨电车蓉2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成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增加至7条,运营里程从196公里增加到239公里;到2022年,地铁开通运营里程预计将达600公里以上,确立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图文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