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41年拍摄万余张照片 是成都摄影师留下的最美“情书”

发表时间:2019-09-05 08:59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田怀新

  1983年的成都火车站。

  成都火车站,摄于2016年。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我们常常用照片留住时光,存住记忆。8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金牛区营门口街道长庆东一路张西南的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壁上满满的摄影作品。“作为一个业余摄影师,我把镜头对准身边,记录社会发展与变化的点点滴滴,或许能为明天或历史留点什么!”张西南说道。

  今年60岁的张西南,痴迷摄影41年。四十余年来,他拍下万余张照片,无论是工作之余在成都走街串巷,独行陕北黄土高坡、眺望黄河和长城,还是与影友结伴到成都周边摄影采风;无论是使用最老式的“海鸥牌”胶卷相机,还是现在拥有超高清数码照相机;无论是从当年使用黑白盘片、自制暗房、在卫生间冲印照片,还是现在使用无底片、一个快门就能搞定的数码时代,这一切的变化,都显示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成都的发展变化……

  爱上摄影

  拍摄器材不断升级

  每台相机都是张西南的“宝贝”,在他看来,镜头下的一幕幕影像固然诉说着岁月流逝的印痕,但作为“影像书写者”的相机及其演化历程,也是历史的载体本身,勾勒出时代的发展脉络。

  1977年高中毕业后,他在家中自学美术。中国画中的工笔、写意、水墨,张西南都有所涉猎,但一张“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王立平摄影)的照片深深触动了他,点燃了他对摄影艺术追求的火花。张西南说,当时那个年代,像他一样“弃画玩机”的人不在少数。

  1978年10月,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春熙路,排队购买了一台国产海鸥牌120照相机。“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仅二三十元,父母为了资助我买相机,一家人省吃俭用,终于凑出这80多元。”他回忆道,这台海鸥牌相机的使用方法与如今的单反截然不同。拍照时,右手掌心应向上拖住机身底部,同时食指放在快门处;左手从侧边扶稳相机,并通过转动机身左侧的旋钮调节焦距,“全手动操作,机子本身很笨重,操作时也很累,很不方便调焦。”

  后来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成都的街头巷尾,用胶片记录城市风貌,张西南用的最多的是富士卡STX-1相机,这也是他摄影生涯中的第二台宝贝。这台日本进口相机,是张西南从别人手中买来的,花费300多元,“1981年,这台相机相当于那个年代的‘代购’。”

  1990年,张西南拥有了可以取换不同镜头的尼康FM2相机,“使用纽扣电池测光,对焦更方便了,成像质量也大大提高。”随后,2006年,他又购置了人生中第一台数码相机尼康D200,迈入了数码摄影阶段。

  如今,张西南的拍照设备已升级为全套数码高配。“这台尼康D850是去年新入手的,机身两万多元,配套的‘大三元’镜头共四万多元,超广角、标准变焦、长变焦都有。”他边向记者展示边介绍道。

 

  1993年的宽窄巷子。 

 

  如今的宽窄巷子游人如织。 

  记录成都

  魅力蓉城日新月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西南几乎跑遍了成都的街头巷尾,并为许多“成都老名片”记录下了当年的模样。

  “打牛奶,9毛钱一打!”“卖蜂窝煤啦!”“磨刀,磨刀,有需要的来”……80年代末的宽窄巷子,一大清早就充斥着商贩们的吆喝声,十分有市井味。张西南拿出当年拍摄的照片道:“这张1987年宽窄巷子的照片还是没有开始打造的模样,1993年才开始第一次打造。宽窄巷子改造前还有不少土墙,大部分是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1993年翻修,只是对巷子两侧房屋的外墙、木瓦等进行了简单修补。直到2000年左右,打造成如今的模样:最市井的民间文化、龙堂客栈、精美的门头、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成都特色景点。”

  2013年1月,随着中铁二局在成都马家花园12号召开自主搬迁动员大会,标志着旧城改造项目正式拉开帷幕,使数万人告别旧房“蜗居”时代,实现了“安居梦”。张西南同样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切:拆迁动员会现场、通锦路前后对比、原成都铁路卫生学校的变化、中铁鹭岛艺术城等。这些照片记录了“北改”的点滴,也承载了市民的崭新生活。张西南常言:“我生于成都、长于成都,并非常幸运地目睹了成都的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用自己的方式来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宽窄巷子与“北改”,只是张西南拍摄成都的冰山一角:昔日汽配沙帽街,今日时尚太古里;成都首届糖酒会,与如今糖酒会的对比照;人民南路十字路口,当年街上自行车变汽车……张西南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摄影的纪实性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特质,也是我们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财富。作为一个成都人和摄影人,愿将几十年在成都拍摄的影像梳理出来,谨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出绵薄之力。”

  旅游采风

  重游陕西沧海桑田

  古诗有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陕西宜川,同样流行这样一句话:“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蓝天白云下,陕西宜川县的东部塬区,1989年9月,张西南在这里按下快门,拍摄了壶口瀑布的一张照片。

  “厚厚的黄土、滔滔的黄河、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这里孕育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锲而不舍的追求,我迷恋于这块土地,忠实于这块土地,因为在我正是这个炎黄子孙中的一员。”说到为什么选择30年后重游陕西宜川,张西南这样解释。

  1989年,他第一次来到壶口时,“旅游”这个概念还没有被普遍提及,因此当年游客很少,各种设施设备也没有修缮。张西南回忆,当年去宜川,需要从成都坐公交到火车站,排队买票后坐到西安,再从西安坐到韩城,随后转汽车才能到达宜川,来来回回总要花上三天多的时间。而去年重游宜川时,成都的地铁早已四通八达,2号线、7号线直到火车东站,一趟高铁小半天的时间就能到达西安,所有的票都能提前网上预约,省去了不少麻烦和时间。

  时光流逝,物事变迁,41年间,张西南不论是用胶片相机还是数码相机,拍下了数万张照片,定格了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走向富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作为成都本土摄影师,张西南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已拍摄的成都照片整理成册。另外,今年他刚好60岁,他说他会继续用相机记录身边大小事,把摄影进行到底。当中国更加富强之时,张西南还会拿出2019年的“老”照片,向人们娓娓道来……(图文来源:华西社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