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成都简阳老农的家风、家训传承——友爱乡邻建设家园

发表时间:2020-04-14 07:51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田怀新
  

刘维德和老伴儿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古今好家风好家训,日前,成都简阳市文明办启动了“家风润雄州·我们共传承”活动,在“文明雄州”微信公众号上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讲述好家风故事。

  以施家镇南河村谢家桥刘氏宗祠为核心的刘氏家族,属汉高祖刘邦后裔。自清康熙丙子年(公元1696年)从湖南新化县三都石马乡下田村迁徙至此,历经300多年的繁衍生息,始终奉行着以“爱祖国”为核心内容的家风、家训。“爱祖国、敦亲谊、谨德行、尚勤俭、遵法纪。”条条都是做人的道德基础。尤其是位列首条的“爱祖国”新训词,数十年来,已深深地根植在近万名宗亲的心底,成为了刘氏族人共同奉行的一条人生准则。刘氏宗亲在新训词的鞭策下,为国家、为社会默默地工作。

  承包池塘

  先解决村里灌溉再考虑自己收益

  刘维德是刘氏后裔中一位普通农民,虽没受过多少教育,但心中却始终存有淳朴和善良。刘维德所在的小山村坐落在一个山湾里,全村只有一口7亩大的池塘,在发展养鱼经济的同时,还要供100多亩水田的水稻种植和数百亩山地的浇灌。以前的池塘承包人,由于急功近利,造成池塘缺水,村民无法插秧的困难境况。刘维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年前他用高于别人一倍的价钱承包了池塘。

  老刘承包池塘首先想的不是充盈自己的腰包,而是带领一家人清淤扩容、固堤防渗,让池塘尽最大可能地提升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能力。第一年池塘就保住了满满一池清水,保障了村民播种秧苗。但倔强的老刘还不满足,第二年冬天他又花5000多元钱,把自己两亩责任田改挖成一个囤水池塘,作为养鱼和灌溉的小调节系统,优先确保村民的农业用水。看着上百亩稻田都满栽满插了,坡地也不再受旱了,老刘这才开始考虑自己的养鱼效益。

  稻田有水了,坡地也不怕旱了,但老百姓种出的农产品却受制于交通不便,难以真正走出贫困和落后。刘维德又从银行贷了数万元,领着一家老少靠肩挑背扛、起早贪黑,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义务为乡亲们修造了一条长达两公里的村级草油路。路通了,土地增值了,偏僻的谢家桥渐渐地甩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送医及时救人一命

  不图回报还助他脱贫

  率先甩掉贫困帽子的刘维德致富不忘众乡亲,不管谁家有需要,也不管姓张姓王、村里村外,老刘总是热心地为乡亲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病虫防治到栽种技术,从资金短缺到生老病死,老刘默默地践行着自己对首条家训的理解:爱国就是要干好自己该做的事,响应号召,发展经济,团结邻里,相互帮助,少让政府操心。

  2011年3月的一个深夜,刘维德和老伴给邻村几户村民送完柑橘苗回家,路过贫困户骆志安家时,忽闻屋内传出一阵哭声。刘维德冲进骆家屋内,只见床上的骆志安浑身抽搐口吐白沫,已经不省人事。刘维德二话没说,掏出手机通知在县城工作的儿子赶快开车回来接病人,然后吩咐老伴回家取来2000元现金。一家人七手八脚地第一时间把病人送到了离家最近的医院。经急诊医生检查发现,骆志安患的是急性肾衰竭。

  由于骆妻要留在家中照顾几个年幼的儿女,与骆家毫无亲情关系的刘维德就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了骆志安在住院期间的一切护理工作,喂水、喂药,端屎、倒尿,连续几个通宵,老刘完全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位临近古稀的老人。出院后,骆志安一时无法偿还刘维德垫付的医疗费,于是牵着家里两头怀孕的山羊,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刘维德家中,“恩人啊,我们家值钱的就是这两只母羊,请你收下。”刘维德坚决不要,和老伴儿一起亲自把山羊牵回骆志安家中,还手把手教他搞起了家庭养殖业,帮助他慢慢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图/文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