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成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诠释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发表时间:2020-05-22 08:04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 荣

  金色的麦浪掩映着青瓦白墙,沿着成都崇州市北部十万亩粮经旅综合示范区,美田移步换景,林盘曲径通幽。这些成都平原最常见不过的村庄,描绘出成都平原最美丽宜居的生态底色。

美丽宜居的成都平原风貌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也是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部署要求,成都市紧紧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美化、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五大行动”,以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努力诠释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助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不设计不建设 乡村规划也有国际视野

  从成都市区出发,经成万高速到天桂路,再顺着省道106线拐上丰土路,来到彭州三圣鹭栖香楠林盘。这条有些复杂的路已被韩章尧跑得驾轻就熟——在彭州市担任乡村规划师近5年,她已记不清自己曾多少次来过这里,茂林修竹、小桥流水、寂静的寺庙以及被高大树木掩映的典型川西风格的民居……眼前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仿佛从她笔下的图纸中跃出,而这一次,他们6人组成的乡村规划师团队却是为了一个更高目标而来。

  2019年12月19日,由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首届成都市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方案全球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从全市重点打造的100个特色镇(街区)和1000个林盘聚落中精心筛选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较好基础条件的6个特色镇和16个川西林盘项目,面向全球征集规划设计方案,旨在用国际视野结合本土实践,打造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的“成都方案”。韩章尧等人当即组成团队参与公众组的设计征集,希望将自己在基层多年的成果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

  像韩章尧这样活跃在成都乡村的规划师,成都市已先后派出了9批。作为成都振兴乡村的别样力量,他们努力将“先策划后规划、不设计不建设”的理念向乡村传递,而这正是成都市始终坚持的“规划先行”。近年来,成都市不断完善乡村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形成“一规定(《成都市镇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一导则(《成都市镇村规划技术导则》)、一办法(《成都市实用性村规划编制办法》)的乡村规划标准体系,不断健全乡村规划师制度,研究制定《成都市乡村规划师管理办法》,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洁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成都市还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工作,着力保护农村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建立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实施古镇古村落生态环境修复和基础设施、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将古镇古村落塑造成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美丽人居环境逐渐变成“生产力”。

  瞄准难点创新机制 “五大行动”深化环境治理

  清澈的水碧绿通透,沿着沟边铺上了彩色石头、种上了鲜花和草坪,村民们又自发在沟上架了一座精致的小桥,建了个古色古香的亭子……“谁说农村就是脏乱差?如今我们的村庄比很多城市社区还整洁漂亮!”

  环境的改善,“秘诀”在于村上再无一滴乱排放的污水。每家每户的外墙都有几个新的水泥印,几根管道分别从厕所、厨房不锈钢洗涤盆下面、浴室下水、院子雨污排水口接出来,经过餐厨隔油池、滤网等,进入“三水合一”主污水管道,再通过埋到地下的管道进入集中收集池,最终接入2公里外的市政污水管网。这是郫都区在“厕所革命”基础上首创的“三水共治”整治方式,按照“三水合一、一统三分”的模式推进农村污水全面治理,让厨房厕所生活污水每滴都有“去处”,彻底解决了农村污水治理难题。

  这样的创新,在成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已不鲜见。彭州市“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全程参与农村户厕改造经验”获评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卫健委“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典型遴选范例”。崇州市被确定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国首批试点县,都江堰市柳街镇、温江区和盛镇土桥村等7个村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共同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是首批推介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聚焦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任务,成都市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实施。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全市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09处,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354处,覆盖农村居民36.85万户;全面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市县处理”机制,全市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99%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全市应改厕50.75万户,已累计完成户厕改造41.06万户,占三年应改厕任务的80.9%;以“三清三改”为重点,开展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全市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86.6万吨、清理村沟村塘淤泥48.6万吨、清除村内残垣断壁11860处、张贴宣传标语29786条;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2019年,全市完成“厕所革命”示范村项目217个、培育“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761个、“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325个。

  生态催化价值 美丽乡村释放宜居红利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蒲江县明月村依然是众多市民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该村共有723户2218人,加上每年纷至沓来的20万人次游客,当地生活垃圾处理压力不小。然而在明月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乡村绿道,一切整洁有序。

  明月村的日常生活垃圾去哪儿了?蒲江县甘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明月村使出三招建设美丽乡村,守护诗意栖居——可堆肥垃圾就地处理,“土办法”让垃圾回归田园;改造垃圾收集设施为乡村景观,“活思路”让垃圾处理回归市场。而这些并非政府一味投入,让各种招数落地见效,实则依赖于村民的共建共享共治——生态转化出价值,激发出村民人居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得益于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美丽乡村更是源源不断释放出生态红利。

  位于崇州市道明镇的竹艺村同样是人居环境催生的“网红”。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竹艺村以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为抓手,投资2000万元建设硬件设施,同时以实施农村户厕改造提升为载体,以文创设计为魂,发掘村庄美学价值,推动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发展,茂林修竹、岷江水润的川西生态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美丽人居环境也逐渐变成“生产力”。

  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成都市注重乡村整体风貌提升和休闲旅游发展,推动乡村形态改造和功能提升,促进乡村绿色资源深度挖掘,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产业发展和宜居乡村相协调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一大批乡村旅游明星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形成宜居生活场景和多元消费场景,吸引资本、人才、游客向农村聚集,带动民宿、康养、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达1.2亿人次,乡村旅游年收入突破400亿元。(图文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