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小田园大文章 成都小镇“扫把革命”扫出生态文明推动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19-10-09 11:32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 荣

  “几点飞霜浸眉头,北望九州过蜀州;宝像花现风低处,老僧寂寥撞晚钟。”800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来到成都都江堰市柳街镇布金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夜宿布金寺》。更早追溯到2000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上善若水的诗意,在这片土地上哺育出古蜀农耕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柳街镇携带着传承千年“诗”的基因,以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理念,通过天府绿道串联林盘院落、大地景观、乡野民宿、诗歌人文等点位,形成了移步换景、相融共生的乡村田园景致,营造出“诗里画里,我在柳街等你!”的大美意境。

  如今的柳街镇,正以奔跑的姿势,全力建设村庄最美、人文最美、生态最优的成都乡村旅游名镇。

都江堰市柳街镇整体干净的背街小巷。

  “扫把革命” 扫出美丽乡村生态环境

  说起柳街镇70年以来的大变化,不得不提一场全民参与的“扫把革命”。作为离城区较远的传统农业乡镇,柳街镇生态资源、林盘院落保存较完整,但因群众散居、产业特色缺乏,人居环境“脏乱差”一度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林盘是川西坝子独特的居住特点,散居的群众没有打扫卫生的习惯,林盘后面往往就是‘死猫烂耗子一大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想发展,一定要把环境整治好。

  2014年,柳街镇提出要以“美丽我家、美丽我院”活动为抓手,开展以“扫院子”为主题、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导群众共同参与的“扫把革命”。这一活动曾一度引起了老百姓的抵触:“让我们呆在屋头扫地,咋可能嘛。”

  老百姓不同意“扫把革命”。怎么办?为了引导群众参与院落打扫,柳街镇将全镇364个林盘院落划分为99个自治院落,再以院落为单位,构建了“一组三会”治理架构(“一组”:院落党小组;“三会”:院落议事会、院落管委会、院落监事会),实施“三抓三促”工作法(抓院落扫洁促环境洁美,抓问题扫除促矛盾化解,抓风气扫清促心齐气顺),形成问题收集化解、网络化管理服务、利益联结、生态保护“四大”治理机制。先由党员干部带头,实行月评“清洁卫生户”、年评“最美院落”,形成“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和“示范带后进、少数带多数”示范带动效应,最终发动群众全员参与到林盘院落治理中来。

都江堰市柳街镇舒适宜人的乡村绿道。

  实施“扫把革命”,“扫”出了一个个干净、整洁的林盘院落,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扫把革命”带来的改变,让老百姓生活更加惬意。柳街镇老百姓纷纷翘起大拇指说:“散居院落整治真的‘整’到我们心坎儿里了。以前这里,漫天的臭气,杂草丛生,垃圾更是随地可见,很多人走进院里都下不去脚。但是现在,我们的院子干净漂亮,我们都很珍惜。真是再也不想回到从前那样了。”

  小院落,大文章;小整治,大民生。“美丽我院,美丽我家”行动获得老百姓的一致好评的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全镇老百姓继续做好院落整治的信心。通过环境整治,林盘环境变得整洁优美,过去大人不愿进、小孩不敢进的林盘成为农民群众休闲纳凉、谈天说地的好去处,有些群众还利用茶余饭后在林盘里举办“锅庄舞会”“乡土诗会”。

  在省委党校的一篇调研报告中,有这么一句评价:“扫把革命”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在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极大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了强大的干事创业合力,从中探索出一整套制度,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都江堰市柳街镇被誉为“中国诗歌之乡”。

  厚植文化 打造田园诗歌小镇

  文化是民族的魂。柳街民间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柳街镇依托传统的“柳街薅秧歌”、农民诗歌等文化资源,创新乡村旅游文化品牌,设定“田园诗歌小镇”的独特定位,对乡风文明的提升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据悉,2008年柳街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2016年被中国诗歌协会命名为中国田园诗歌小镇;“柳街薅秧歌”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街镇被授予“成都市非遗特色小镇”“川西林盘之乡”。目前,柳街镇已连续五届成功举办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吸引了舒婷、杨牧等著名诗人、作家成为柳街“新村民”。此外,在柳街镇,还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农民诗社,现有会员100余人,已经创作出新诗、传统诗词、民歌、儿歌、故事、散文、短篇小说、通讯、曲艺节目等3万多首(篇)。

都江堰市柳街镇的田园风景。

  柳街注重把握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通过构建多元文化场景和特色文化载体,在历史的传承与嬗变中留下绿色文化的鲜明烙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爸爸的童年”旅游景点的草堆、草牛、草人等农耕文化元素,让我们找到了儿时的回忆。“诗乡七坊”(豆腐坊、茶坊、油坊、酒坊、染坊、酱坊、米坊)生动展现了川西坝子原乡生活场景。“猪圈咖啡”在品味现代时尚的同时,唤起了人们对川西林盘的乡愁记忆。“又竹堂”又听到四川主持人周东等文化名人的琅琅书声。当地诗人杨奇旭撰写的《七里坝之恋》,既传承弘扬当地诗歌文化和农耕文化,又有效推介当地旅游资源、人文风情,形成良性文化生态。

  柳街镇的变化是都江堰市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天府文化的有力传承,是乡风文明的真实展现。如今的柳街,以文化为魂、田园为骨、林盘为肌、绿道为脉,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图文/都江堰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