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龙泉驿区集中力量推动“1+5+30”社区亲民化改造初见成效

发表时间:2019-02-27 14:22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 荣

  几杯三花茶,袅袅客家音。近日,在龙泉驿区洛带镇八角井社区,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青花茶碗内,茶香在四溢,宽大的书桌前,几位书法爱好者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毛笔字。而一旁电脑桌前,佩戴工作牌的工作人员正在接待前来办理社保卡激活业务的居民。休闲、服务,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客家社区里,和谐地融为一体。

  从传统的服务柜台到现在的休闲办公一体,开敞式与居民交流,八角井社区的变化,正是龙泉驿区2018年在社区发展治理中深入推进亲民化改造而取得的可喜成绩。场所更加温馨,文化味道更浓,社区干部与居民的关系更近,亲民化改造后,居民们高兴地说,“我们又多了一个家。”

  改空间

  拆除隔离拉近距离

  以前,几位窗口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是端坐在隔离台内,居民只能坐在外面的高脚凳上与他们交流,而现在,隔离台已不复存在,几张圈椅围着圆桌与之相邻。居民来办事,可以与工作人员近距离、面对面了。

  这样的场景,在龙泉街道的27个亲民化改造后的社区里已经成了“标配”,许多居民都习以为常。“这种方式好,少了距离感,多了亲切感。”在崇德社区,居民刘文香笑着说。

  门外,是来来往往的居民,门内,是温馨的社区。在崇德社区办公区域东侧,一排靠窗的博古架上摆着各种书籍、绿植,两组淡橙色的沙发、茶几,成了居民们来社区找人办事时的等候区,甚至是走累了进来休息的地方。

  “这个地方巴适,有时带孙子在附近耍,走累了就进来坐一坐,他还可以在里面看会儿书。”居民陈阿姨是这儿的“常客”。她告诉记者,从社区“变了样”后,她就常过来坐坐,有时跟社区工作人员摆一摆小区的事,有时就只是休息一下。在沙发后面还有一个儿童阅览区,小圆桌、小圆凳,一架子的儿童读物,让不少孩子都喜欢上了这里。

  龙泉街道作为龙泉驿区的主城区,亲民化改造既要先行一步,也要全域示范,目前街道已有27个社区完成亲民化改造。街道在空间布局上始终坚持“小办公、大服务”原则,突出服务、活动、学习、宣传等四个方面功能,腾退办公空间吸引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入驻,让党员群众愿来爱来常来。

  在十陵街道友谊社区,偌大的服务中心被巧妙地分区,既有供老人喝茶聊天的地方,也有孩子们看书学习的场所,而引入的社区组织还可以提供茶水等基本服务,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要。而各项事务的办理,也在这块空间里就能搞定。如今,这儿已经成了居民们经常来的地方。

  添内涵

  文化浸润特色彰显

  立柜、磨子、背篼、煤油灯……这些承载着很多人乡愁记忆的东西,如今不只是记忆,而是存在于龙泉驿区的一个个乡愁博物馆里,在大面五星社区、西河滨西社区等等,这样的老物博物馆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成为一个回顾过去、重拾乡愁的亲民课堂。

  “民俗文物是家风教育最好的活教材,承载着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美德,体现着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如果不及时保护,一旦失传将遗憾不已。”大面街道五星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乡愁博物馆能更好地留住乡愁,营造居民共同生活的文化认同感,激发入住居民的共同回忆,增强社区文化底蕴,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不断提升社区的文化内涵,增强凝聚力。

  “芳郊三十里,花外拥乡场。谷口望瓴脊,街头闻布香。”在西河镇滨西社区的西河客家乡愁博物馆里,清代诗人李伟生写西河场的诗篇《过西河场》时常被孩子们以客家话朗朗读起,阵阵童声有着说不出的韵味,客家的文脉在这里续写。

  记者从区委社治委了解到,2018年,龙泉驿区区集中力量推动“1+5+30”(1个全域示范街道、5个市级示范社区、30个区级示范社区)示范建设。龙泉街道作为全域示范街道,连同洛带八角井社区、大面五星社区等5个市级示范社区,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全区30个区级示范社区,以基层党建阵地为载体,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功能复合齐全、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亲民和谐的居民“第二家园”。一年下来,亲民化改造让社区变了样,更让居民多了一个“家”。2018年12月底,全区社区皆已形成了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方案。今年,这样的改造还将继续。(龙泉驿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