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博物馆不能只做“安静美男子”

发表时间:2016-05-18 07:0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娜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的,定义为“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表明它是人类与其所在环境长期、密切的互动关系的见证。可以说,博物馆不仅仅是藏品的保护者,作为博物馆使用者的人更是定义了博物馆的又一重存在。(5月18日《浙江日报》)

  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文化景观,这就要求每个博物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能够只是拘泥于陈列物品的多寡,而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让博物馆能够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成为文化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分析,我们说,博物馆不能够只是做一个“安静美男子”,从这样的固定形象走出来,成为一个典型的文化景观。这,才是在国际博物馆日,我们应该期待的内容吧!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范围,每个博物馆,都是一个文化园地。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历史和传统对话,找寻到我们发展到今天的文化命脉。这,也就是历史博物馆以及各种博物馆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够让博物馆走出“安静美男子”的定式思维逻辑呢?笔者以为,需要每个博物馆都能够从长计议,也需要国家文化政策上进行统筹规划,才能够最终落地生根。因为,博物馆走出这样的定式思维,需要的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延续文化和传统的命脉,也显示出国家各类文化政策的与时俱进。

  用纪录片的形式传播博物馆的知识,让更多的人懂得博物馆,走近博物馆。不久前,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除了价值连城的国宝本身的魅力,历史文物与一群可爱的普通人互动更让人动容。在数千人连夜排队只为一睹《清明上河图》真迹的同时,故宫博物院推出了“走进清明上河图”数字音画项目的创新性尝试,用科技手段帮助观众读懂文物。从这样的形式中,我们能够看到,博物馆往往是一种曲高和寡的代名词,但是,按照这样的通俗化的逻辑,无论是纪录片的形式,还是现场互动的形式,都能够让更多的博物馆知识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这样的话,博物馆也就会逐渐走进我们的世界中,不再那么遥远。

  对受众进行分门别类分析,不再单纯成为陈列馆。对于博物馆来说,往往有着很多特殊的要求,比如对于文物的安放要符合什么条件等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不能够只是固守在那里,成为一个陈列馆,而是积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分门别类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故宫博物院数字博物馆、台北故宫文创纪念品等的成功模式值得借鉴。当越来越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注入了时代的脉动,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提供分众化的选择,它就不会沦为普通的资料陈列馆。这无疑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博物馆在走出深闺的时候,也必须恪守底线,不能够被商业裹挟。因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是博物馆永恒的中心。珍贵的藏品和资料不可复制也不可再生,无论博物馆的门开得有多大,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不管是最近的“博物馆撕名牌”事件,还是“博物馆卖楼盘”,都是管理者没有平衡好社会效益和文化保护的天平,而要避免这样的类似事件发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恪守博物馆的底线,让其不能只是“安静美男子”,但也不能成为喧嚣的附和者。(李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