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品味“诗意端午”中的家国情怀

发表时间:2016-06-02 06:34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龚里

  剥开粽叶,剥开诗和远方,感受诗意端午中的那份情怀。中国文明网和十五家地方文明网站共同推出系列诗词专题——《情怀端午·为你读诗》,在悠悠吟诵声中,让我们感念那份从历史烟云中穿行而来的情义与感怀。(5月31日中国文明网)

  又是一年端午节。许多地方都有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等风俗习惯。人们之所以代代传承着这些历经两千多年的习俗,是因为端午节里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精神寄托和真挚情感。

  为了使“端午文化”植根于心、融入血脉,古人们除了把与端午节有关的习俗传承沿袭下来之外,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以端午节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如张榘的《念奴娇》、苏轼的《浣溪沙》、欧阳修《渔家傲》、陆游《乙卯重五诗》、卢肇的《竞渡诗》、张耒《和端午》、梅尧臣《五月五日》等,或托物言志,或即景抒情……当我们品读这一首首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词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瞬间将人带入了诗人笔下的意境,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诗意端午”中的浓浓家国情怀。

  家的情怀,即魂牵梦绕的乡愁。家,是人的栖息藏身之所、灵魂安放之处和精神归宿。特别是对于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无论在何处漂泊,不管在哪里打拼,家永远都是温馨的港湾和情感的纽带。每当端午临近,那屋顶的袅袅炊烟、那门前的小石桥、那浓浓的粽叶香,那清香扑鼻的艾草味,那如柳叶尖刀似的菖蒲……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勾起儿时的记忆,让人顿时多了许多酸楚和乡愁。也正是有了无法挥去的乡愁,才有了陆游的“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的豪放情结,苏轼的“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儿女情怀,殷尧藩的“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乡土意境……

  国的情怀,即强烈的爱国热情。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同样的道理,没有国家,哪有我们安身立足的小家。因此,在五千年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长河中,“爱国”始终是炎黄子孙所坚守的精神信仰,是构筑中华民族美德大厦的重要支撑,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奋斗目标和执着追求。有了爱国主义情怀,才有了屈原悲愤交加地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之后,毅然决然地抱石投江;才有了文天祥的“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的爱国诗篇,张耒的“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慷慨悲壮之情……

  总而言之,端午节不仅仅有如离弦之箭的龙舟、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粽叶和艾草,还有诗意和远方。当传统端午由远及近、跨越千年与现代社会交相辉映,“诗意端午”中的家国情怀便开始升腾,凝聚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