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60622121509.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非遗传承呼唤更多“手艺人”

发表时间:2016-06-30 06:23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娜

  近日,惠州文明网联合今日惠州网发起“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旨在进一步弘扬惠州市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群众对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活动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文明论坛、APP等网络平台开展,仅2周时间已有过百万人次关注,数千网友和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参与。(中国文明网)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与先进文化建设血脉相通。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了富饶的非遗宝藏,单就惠州市而言,就蕴藏着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非物质遗产,如惠东渔歌、麒麟舞、惠州李家拳、龙形拳等,可想而知,全国范围内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瑰宝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逐渐地被人们淡忘,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得到有序传承,它们或被毁灭,或被遗弃,又或在传承中失去了本真,这些无不让人扼腕叹息!然而,昨日已去不可追,今日既来且珍行。面对尚保留至今的非遗,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能让其继续完整地传承下去?笔者以为,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对“手艺人”的培养。

  “手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灵魂载体。纵观那些已成为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致其陨落的关键原因则是,非遗传承人,即“手艺人”,出现了断层或是彻底断了“香火”。如河南新野县的耍猴技艺,薪火相传,但随着驯猴老“手艺人”的死去,耍猴就从一种艺术表演退化成街头杂耍,以致如今的衰落。又如,很多乡村传统风俗,流传至今,但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及年轻人的大量外出,最终也日落西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说明了“手艺人”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那么,该怎样培养这些“手艺人”,让其做好文化传承呢?套用企业管理中的用人之道,要想留住优秀人才,无非两种方式:用“薪”留人和用“心”留人。其一,用“薪”留人,就是要让这些“手艺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手艺在传承非遗中获得合理报酬,使其不会心有旁骛或者另择他业,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就需要各地政府从制度设计上进行考虑,给予“手艺人”以生活保障;其二,用“心”留人,就是要让全社会转变观念,重视非遗,尊重“手艺人”,让他们能够在传承非遗中获得价值认同。惠州市开展的非遗网络宣传活动,以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值得各地借鉴。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要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必须抓住“手艺人”这个核心,通过创造各种条件,让“手艺人”越来越多,让非遗传承薪火相传。(杨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