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放大“老漂”焦虑是舆论“心塞”

发表时间:2016-10-28 08:04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在广州,有这么一群老年人,大多年过半百,本应在家乡安享晚年,却要离开生活已久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落脚。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来往于家和幼儿园之间;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老漂”。近日,记者走访了不少“老漂族”家庭发现,这种生活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但现实是“老漂族”这一群体依然在不断壮大。而这一矛盾的背后,更多的是儿女们深深的无奈。(10月27日《新快报》)

  有句流行语,即“且行且珍惜”。“老漂”是否真是无奈和心塞,笔者对于舆论一边倒,觉得也有失公允。

  其一,“老漂”有的是为了共享天伦,心甘情愿地“漂”在子女身边。很多父母,子女在外地工作,有了孩子以后,父母主动承担起了带孩子的义务,因为自家的孩子请人带,终究没有自己父母带的放心。有的孩子开始上学,父母回家一阵感觉心里空了,因此又回到子女工作所在地,或和子女住在一起,或在子女边上租房或者买房安家。这些都是所谓“老漂”的真实心态,记者调查,不能报喜不报忧。

  其二,“老漂”在异地同样生活得多姿多彩。笔者不排除一些没有文化的“老漂”刚刚飘到异地,有点难适应。但是,现在各地都在重视公共文化建设,笔者有几位老同事做了“老漂”之后,在异地成了文艺骨干,还有的在带娃过程中和一群“老漂”相处融洽,大家每天聚在一起,儿女上班后带娃,孩子上学后搞自己的活动,晚上跳广场舞,有的积极参加社区文化建设,在当地文化服务中发挥了作用。和邻居相处也和谐。这群“老漂”无形中成了邻里关系的调和剂。因此,记者调查中的“老漂”问题只是个案,不能代表全部。

  其三,不能因极少个别“老漂”的问题而放大问题,甚至上升到国家问题,这不是新闻评论该有的文明风。随着社会开放的深入,以后“老漂”的队伍还会壮大,因为80后、90后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子女随着求学、打工,走出故乡的越来也多,在地球村的情况下,“老漂”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老漂”中有问题,我们可以积极想办法化解,而非在新闻中放大个案,这样对解决问题也于事无补,再说要解决“老漂”的问题,也并非只靠国家一方出力,大头还在家庭。因此,新闻聚焦的问题,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笔者觉得,只要年龄尚可,老年人有机会还是出去飘飘吧,毕竟这要比“窝”在家好。否则,天天围着锅台院子转,固然不漂,但生活是否也太过单一?笔者和老伴,就选择每年都要出去北京飘两次和儿孙共享天伦。但是并不是每个老人都有飘的机会,村子里有的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县城,这何尝不是人生的悲剧?笔者觉得,社会要给老人创造“飘”的机会,对老年精神生活也是有利的。(陈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