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文学作品应为社会带来巨大思考量

发表时间:2017-04-06 23:15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龚里

  3月28日,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开播。“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人难以忽略它的分量。原著作者也是该剧艺术总监、编剧周梅森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一种风气特别可怕,就是躲避文学的思想性,不再谈论文学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思考量。只关心如何把文章往精巧玲珑细腻里写,认为这是艺术,我不能认同。张爱玲、周作人都是有才情的作家,但称不上伟大的作家。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肩负起时代的责任,支撑起一个大国的文化,一个巨变时代的文学责任。像鲁迅,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伟大的作家。”(4月4日,《人民日报》)

  《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再一次让人们开始思考和审视文学:文学的意义在哪里?什么样的文学才是好文学,什么样的作家才是好作家?这个问题依然不好回答。但是,如果坚信责任,就可以肯定好文学的肩膀上必须扛着人生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只有拥有崇高的责任感,才可以以严肃的爱与同情写出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好作品,这种“有益”才会让文学产生好的影响,改变人,改变社会,这才是高尚的文学、伟大的文学。

  为艺术而艺术这种观念,长期以来都盛行于世。持这些观点的人,多以“人生是自己的”为理由,追求纯粹的艺术、美,以及自己的享受与轻松,不管社会的问题,不去思考生命中的大苦难。这种观点,人们难以问罪,但追其根本,这样的观念是很自私的。从崇高的意义上讲,这就不是高尚,不是伟大。这种观念下产生的文学必然不是伟大的文学。拿鲁迅先生、周作人两兄弟对比,就可以看出两者的本质区别。鲁迅先生是极力用他锋利的笔和思想去清除社会的问题,唤醒民众投入到光荣的民族斗争中去。而周树人,则是选择对社会不问不管,宅在书斋里享受知识,写点生活的小文章。虽然两人的文学境界都很高,鲁迅先生甚至还称赞周作人的散文是现代文学第一。但事实上,从历史的评价来看,鲁迅先生的文学起到了鞭笞社会的恶、民族劣根性,让民众清醒、激励国民、影响时局的作用,而周作人的文章,则多成了茶余饭后的闲谈。

  虽然这两种文学都不能否定,但需要思考的是,当社会需要文学行使它的力量时,鲁迅式文学和周作人式文学谁能担此重任?试问,刘和珍事件,能依靠周作人吗?不言而喻,书斋文学、艺术文学也不可能有《七律?长征》那样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因此,文学的力量很重要,它带来的思考量很重要。

  艺术的思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贝多芬能鼓励罗曼·罗兰,而不是其他音乐家。罗曼·罗兰受鼓舞后,写出《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又鼓励千千万万的读者为人生奋斗,所有人的奋斗组成社会的奋斗,于是把社会推向了更好的时代。因此,每个作家在下笔之时,都应有崇高的责任感,要考虑普遍的人生以及社会,而不能自私的仅为自己而下笔。

  在网络时代,文学的经济效益对高尚的文学价值观造成冲击,以致好文学越来越少,这要求好作家更要坚信真理、坚信高尚。人生问题、社会问题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作家万不可以“和平时代”逃避文学的责任。古人讲“学而优则仕”,作家是一个超越了“学”而进入了写“学”的思想群体,作家的作品一出世,便带有了社会影响,不再仅属于自己。文学这种并非“与他人无关”的特殊属性,要求作家在创作时,要让文学具有成为带给社会巨大思考量的品质,具有这样品性的文学才是好文学,创造出这类好文学的作家才配称之为伟大作家。(金牛区评论员: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