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为“成都人”植入更多“成都记忆”

发表时间:2017-12-13 15:38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娜

  出了成都,才感受到赵雷的《成都》真的很火,歌中的玉林路和小酒馆成了没到过成都的人的“成都地标”。但对于老成都人来说,玉林路和小酒馆却没啥子好深的印象,因为多数人的爱情与这两个地方不会有多少关联。所有对因为《成都》而对成都心向往之的外地朋友,还得费上一番口舌,将武侯祠、杜甫草堂、火锅、麻辣烫、李伯清等等成都标志一古脑儿抛出来。

  但不得不说的是,赵雷的《成都》抓住了成都这座城市的本质:一座慢悠悠的城市。

  相信赵雷不是成都人,因为赵雷歌中缺乏真正的“成都元素”,一查也果然如此,赵雷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他的成名就是因为《成都》。

  但在外地呆久了,遇见了很多成都人,虽然见面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惊喜,但一聊深入,总感到近些年共同的“成都记忆”不多,出去很久的甚至已经记忆模糊,出去不久的更是童年少年青年都一直在为高考冲刺,除了生日、节假日逛了一逛知名的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外,对成都的印象竟然也只能说一个大概,记忆最深刻的竟然是麻将和麻辣烫。除之外就是成都在拆拆修修、消失或者诞生。在成都日新月异的背后,竟藏着不少成都人的失落。

  记忆的缺失使很多成都人已经不太像一个成都人,除了在老乡面前改用乡音之时,但聊天的话题远不及老成都人,因为老成都人无论是聊过年聊灯会聊走街串巷的民间手艺人, 甚至聊川戏聊老茶馆都能聊上一个上午。乡愁的缺失也冲淡了老乡的情感,所以很难说成都人离开成都后对成都的感情会有多深,更说不准需要为成都出力时会有多少外地成都人会为家乡慷慨解囊。

  现代化的阵痛和人文的缺失只有深刻领会“乡愁’二字的内涵才能领悟。我们在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标准化、同质化,我们的个性和特质、乡土正在消失。当南腔北调被普通化,当成都人缺乏成都元素,人的生命个体就会产生一种缺陷或者失落。如果川腔川剧竹林盘老茶馆等等都通通消失,相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只会是一种传说。

  好在在成都,人文已经开始回归,并且势头还那样的强劲,比如新冒出的宽窄巷子锦里文殊坊,比如春笋般长出的展览馆博物馆古镇群落,再比如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节和传统文化活动。但尽管如此,仍然还觉得不够,至少还缺乏润物细无声的细节和内涵,在很多人心中,这些不及去打一款游戏或者看一部大片。一些活动缺乏精美的策划缺乏创新,缺乏民间的参与。笔者生活在郫都,有三件事觉得可圈可点可借鉴:一件是来自官方,郫都区宣传部正在编一本小册子,以漫画的形式讲家乡的故事,将“乡愁”以连环画的形式童年的郫都人。另一件事来自民间。以郫人自称的吴国先自建了民俗文化博物馆又开了家老茶馆,每周都有人来讲郫都故事。还有一件是一位朋友多年如一日,每年都要请上一大家子,陪家里的老人过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都年”。笔者发现,给人记忆至深的,就是这些上不了经传的细微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