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非遗要“虚拟传承”更要“活态传承”

发表时间:2018-06-11 10:39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娜

  6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在山西平遥落幕。《传承》《我在故宫修文物》《戏梦关东——东北二人转民间老艺人档案》《黄金之纱》等10部影片被评为“非遗影像展评委会推荐影片”。(6月11日《人民日报》)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近年来特别火的一个词,而名字背后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基因,是历史文化所结出的甜美果实。没有谁能否认,非遗自身所加持的传承、创新和积淀,在文化、社会和工艺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分享身边的非遗已成为人们的“新宠”,《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非遗中国》……如果这些纪录片,引发人们对非遗的热捧度,那么“抖音”之类的自拍APP则引爆网民的兴趣点。

  非遗的是影像记录方式并不是仅表现热情,更多的意义在于“虚拟传承”。所谓虚拟传承,应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来以骤然鲜活的影像方式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感受非遗的魅力,让非遗在生活中“活”起来;二是影像能够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能,在与时间的赛跑里让非遗的点点滴滴保存下来。如果说前者是让人们在虚拟中多多少少地实现传承的意义,那么后者更是避免一些非遗成为“绝响”,因为我们还可以找到影像的记录。

  非遗用影像来虚拟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下策”。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看纪录片,还是看网络自拍,简单的非遗技能还能马马虎虎的模仿一下,而真的学好学像就离不开“老师傅”。有句话说得好,“去世一个老的民间艺人,就毁了一个博物馆”,非遗的老艺人、老师傅对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人有一个局限,非遗传承人也有生老病死,如何让非遗技能在一代代间实现有效传承就变得非常重要。

  非遗要“虚拟传承”,更要“活态传承”。非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保护工作并不总能让人乐观起来,很多老艺人并不容易遭到要学习的徒弟,“绝活”失传并非遥不可及。虽然影像记录能发挥“虚拟传承”的作用,但更好的方式是争取在现实中不失传。在当下“非遗热”的浪潮下,实现非遗接力棒从传承人手里放入后辈新人手里,尽管有着诸多的利好因素,但是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不是光凭热情就可以的。(赵德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