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道德水位需良法提升

发表时间:2020-01-17 11:19 来源:成都文明办 责任编辑:关 荣

  沈阳的一药店店主,在给晕倒的老人进行心肺复苏时,压断了对方12条肋骨,老人得救后,将店主告上了法庭,法院最终判定,店主无过错。最近几天,这条救人反被告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人称,这就是现实版的农夫和蛇。被救老人不知感激,还反咬一口,实在不应该。

  是非曲直已有定论。就事论事,店主没有错,应该得到表扬,因为这是对善的鼓励,老人的做法欠妥,别人帮了你反而被“讹”,这不是伤了好人心嘛。从舆论的指向来看,老人受到了一边倒的指责,说明公道自在人心。

  这些年类似救人者被告的事儿还真不少,最典型的就是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为什么这些在道德层面很容易就能判断对错的事,却屡屡引起舆论的关注?

  德治运行的社会基础是法治,在社会治理中,法律法规的空白区,道德的约束很难使上劲儿。道德天然具有优越性,但不具备强制性,很难用一套道德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所有人。制度却不一样,制度是社会运行的底线,是全民必须遵守的硬杠杠。正如这次事件中,医生第一时间救人,既是职业本分,也跟个人见义勇为的品德有关,反观被救者,至少在道德上,就差了一截。当道德水准存在差异时,往往产生分歧,争论在所难免,倘若法制不够健全,这类事情永远不会消停。

  道德具有说服力,但却没有强制力,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法条都不能缺席。一部良法,不仅能鼓励善行,更重要是能抑制恶的冲动。救人的医生之所以得到了法院和舆论的支持,不仅是因为其行为符合道德标准,更因为民法总则已经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法条的明文规定,就是好人行善的最大底气。而对类似故意讹人、碰瓷诈骗这类“恶行”,相应的法条就能起到震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健全的法制,也是对涉事双方权利的维护。老人在被救的过程中,确实被压断了肋骨,身体受到了损害,如果实在想不通,他当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他的合法权利,不能说他的行为与多数人的道德观念不符,就在舆论上对其进行鞭打。况且,也不能排除其诉求中有合理的成分。例如老人家属提出,怀疑老人是吃了店主开的药后才晕倒,所以店主应该负责。各执一词时,也只能通过法律来断公道。

  当然,法治的完善需要道德的加持,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中,始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吸收道德的精华,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才能称得上是良法善治。尤其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下,类似店主与老人的纠纷这样与道德法律有关的社会问题还会层出不穷,要破解难题,不仅得靠德治浸润人心,还得靠能体现公序良俗、符合大众基本判断的法律制度维护公平正义。

  法院的判决,让大家舒了一口气,好人不再“流血又流泪”,更多的“讹人者”受到了教育,这便是一部良法对社会秩序和世道人心的最大维护。(龙泉驿区评论员 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