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用劳动教育培育青年的奉献精神

发表时间:2020-04-01 11:34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 荣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要“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这一要求对良好社会公德的培养和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志愿者成了中坚力量,他们中有很多人是90后、00后,还有许多的高校学生。面对疫情危险,年轻的他们主动肩负起了社会责任,从他们的身上,能感受到新时代年轻人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责任和担当。

  大灾大难面前显担当,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应当具备强烈的担当精神,但这种担当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离不开日常的教育,既要通过必要的劳动还教育掌握服务社会的技能,又要培植参与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甚至对劳动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偏差,这与我们提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还存在差距,短板必须得补上。

  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教育,让青少年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特别是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人才培养培养的过程中,劳动教育不能缺席,但一直以来劳动教育缺乏必要的保障,最明显的就是不少学生反映体育课程常常被其他文化课程替代,而这还只是劳动教育得不到保障的表现之一。这次印发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出了硬性要求。

  同时也要看到,除了学校教育,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们要以身作则,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和服务社会的技能,要鼓励孩子利用假期参与志愿活动,用良好的家风引导孩子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要为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便利,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要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宣传部门要广泛宣传典型人物和事迹。例如,要宣传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劳动者们表现出的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标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无论是1998年的抗击特大洪水、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这次的疫情阻击战,每一代青年人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通过劳动教育的引导,不断增强的公共服务意识,会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在任何时候、任何行业,在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时,成为最值得信赖的人和时代进步的中流砥柱。(龙泉驿区评论员 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