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020180410552981422185.jpg
  • 未标题-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非遗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0-11-16 13:46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龚里

  学会一门手艺,全家有望脱贫致富。包括剪纸、刺绣、绘画、金属锻制、建筑营造等在内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作用。从2018年7月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地方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超过2000所,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11月8日《人民日报》)

  非遗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淬炼而成的。它既记录着历史、反映社会生活,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把非遗文化传承好,不仅能够汲取先人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更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也正因如此,不少地方在保护和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创新推动文化惠民落地基层的过程中,将非遗文化与扶贫工作相融相加,不仅较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激发了乡村文化的活力,更带动了地方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非遗扶贫”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尽管我国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由于一些地方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一方面是大量民族文化精髓与瑰宝需要精心保护、大力传承,另一方面是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少,亟待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来滋养。如何才能够做到既传承好非遗传统文化,又让昔日沉寂的山村沸腾起来、充满朝气与活力呢?应该说,“非遗+扶贫”,不仅激活了沉睡的非遗传统文化,也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出乡村文化的无穷活力。

  “非遗扶贫”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过去,不少人对于非遗的传承不得其法,甚至有的走进了“死胡同”。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掌握非遗的特性,释放非遗的活力,发挥非遗的效应。创新非遗传承方式,通过开办非遗文化加工作坊,组织贫困地区群众动手加工制作刺绣、剪纸、绘画等非遗产品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用品之中,把濒临失传的非遗文化制作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时尚文化产品之后,既赋予了传统非遗文化生命力,使其“活起来”“动起来”,更带动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继而助力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非遗扶贫”,扶出了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扶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弘扬非遗文化,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多创新方式、探索路径,用优秀传统文化提振精气神、凝聚起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天府新区评论员 文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