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青年“双向奔赴”是共赢
继夜校、文化馆、老年大学爆火抢课后,这个暑期,成都年轻人又开始涌入了非遗课堂。7月1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小红书官号上打出了“比夜校更有性价比”的口号招揽年轻人来免费学非遗。由官方牵头,结合非遗传承基地、生活美学场景、文化馆等机构,推出了10项非遗课程,包括中医养生、新繁棕编、蜀派古琴、成都糖画、京剧妆造等,该帖子迅速在小红书上得到了上千关注和热情询问。(7月21日 红星新闻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青年人,一个是悠悠越千年的传统工艺,一个是青春正当时的现代青年,看起来他们似乎是两类格格不入的事物。可令人意外的是,成都推出的10项非遗课竟然被“一分钟抢光”,很多00后、90后也纷纷报名参加。非遗与青年碰撞出火花,表面上看来是非遗课“比夜校更有性价比”,而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是二者的双向奔赴。
非遗的魅力在增加。众所周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很多以往需要耗费大量心力才能获得的工艺品,如今却轻而易举地获得。因此,很多延续了数千的非遗精品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不免令人扼腕叹息,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人为了拯救非遗项目而奔走呼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方努力下,尤其是在非遗传承者和管理者们的匠心独运下,不少非遗项目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人们的精心培育下成了新时代的网红项目。比如中医养生,其适应了现代青年人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身体呈现亚健康等特性,一经推出,便受到青年人的广泛青睐。
青年的自觉在提升。有人常说,现代青年人佛系,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青年永远不缺少激情和进取心,只是在特定的时间里,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青年人能够主动走进非遗,是希望内心得到净化,褪去一身的浮躁;是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褪去满身的疲惫;是追求品味的提升,褪去对物欲的过度依赖。非遗项目里那些有趣的、有格调内涵的、对精神产生震撼的元素,是青年人爱上非遗、自觉融入的主要原因。
古老与年轻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汇,非遗与青年同行,唱响青春的旋律、展示生命的张力,而青年在接触非遗中陶冶情操、传承文明,如此双向奔赴,如此互相成,不正是社会所期盼的共赢吗?(高新评论员 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