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成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为乡愁搭建载体 诗意地栖居

发表时间:2016-12-19 08:01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开栏语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寥寥数语,勾勒出乡村应有的美丽模样。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铸造着美丽中国的基底,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耕读文明。目光投向西南,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历史使命的成都,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深耕数年,一场在川西坝子上你追我赶的“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示范村创建,绘就成都农村的村美、人和、业兴景象。即日起,成都晚报推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晚报观察”系列报道,带你一起走进成都的美丽乡村。

  央视纪录片《美丽乡村》曾俯瞰中国西部最富饶广袤的成都平原,聚焦成都平原的腹地寻找美丽乡村,结果惊喜地发现,一幅飘逸婀娜、变化万千的画卷随着四季次第展开:初春的多姿多彩;仲夏的赏心悦目;深秋的沁人心脾;暖冬的静谧幽深。

  然而,你所能看见、闻见,又或者是听见的,还不仅仅如此。走近一些,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手绘在了民居墙上;午后男男女女围坐一圈,讨论着今年的“好儿媳”“道德之星”花落谁家;傍晚伴着轻快的音乐,村里文化广场的坝坝舞开始了……这里,便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成都乡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在墙上

独具川西特色的农家别院

 蒲江启动百村容貌整治试点工作

  环境之变

  提升的是乡村品位

  梳理成都的乡村之变,2003年是个节点。当年,成都拉开了试点统筹城乡的序幕,通过土地流转、农村社会保障、基层治理进而到农村产权等一系列变革试验,寻求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普适路径。此后几年间,成片的乡村小区开始点缀成都平原。

  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率先承担起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的试验任务。到2008年,成都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2003年的2.637:1缩小到2.26:1。

  2014年,四川进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名单,成都当仁不让承担了七项改革试验任务,以农村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是其中重要内容。明白“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的道理,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实际,市文明办牵头启动了“三美”示范村创建工作,更加细化的内容也同步明确:2014年至2016年每年打造100个市级示范村,培育文明风尚,营造秀美环境,夯实生活富美基础。

  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社区,是300个“三美”市级示范村中的一个。在绿荫丛中的青城湾湿地庄园,老屋、旧瓦,陈桌、破椅,以及莲叶深处吱吱呀呀的水车,无一不夹带着家乡味道、故土情结。庄园创始人白平说,除了装饰上别具风味,庄园里还经常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社区居民可进行户外国学体验。

  乡村孩子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学校里,通过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足球场是原来的数倍,足球少年不再无球可踢。课外,全市439所学校少年宫为包括乡村学生在内的适龄孩子免费提供棋类、舞蹈、绘画、川剧、剪纸、竹篮竹筐编织等学习资源。

  成都的乡村之变,是在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全新拓展;是对村容村貌科学规划,以及乡村文化深度挖掘基础上进行的品位提升,而其最终指向都是在增强乡村居民的获得感。

村子里的好邻居墙

农民创意草编

邻里一家亲

  民风之变

  提升的是乡村气质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在乡村,亮点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为什么难?难在提升其“气质”。

  美丽乡村的气质美,体现在民风上。“老的无事可干看电视,年轻人赤膊晚上搞赌博。”温江区寿安镇苦竹村82岁的村民易汝培,曾如此形容他眼见的乡村。如今,情况正在改变。在彭州市军乐镇银定村银定新区的空地上,66岁的村民王大爷种下的十多棵芭蕉树,如今已枝繁叶茂,老人们围坐在树下的竹编桌旁喝茶聊天,小孩们穿梭嬉戏。王大爷的右手有残疾,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每天早上义务打扫小区休闲广场的花台,用他的话说:“这是自己的家,肯定有义务维护环境卫生。”

  热爱这个“家”的不仅是王大爷,还有用快板表达欢乐的居民孙治全,有写歌表达感恩的居民刘莉。在银定村,行人为车辆让行和车辆礼让行人的场面随时可见。素质的提高,切切实实体现在生活细节中。

  风尚新美绝不是贴一两句标语或宣传口号就可以实现的。伴随着三年“三美”示范村建设,成都各乡村已形成不少经验:在温江寿安镇苦竹村,以前办红白事流行“穷攀比”,现在邻里间比的是得了多少“文明之星”的奖励;在彭州市敖平镇石音村,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诚信家庭档案”,村民的文明行为习惯会被记录其中。凡获得当年“诚信家庭”称号的家庭,村上会在其门口挂上两串红灯笼以示奖励,在村民们看来,这两串灯笼就是“面子”。

  道德模范、“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最美乡贤、“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善行义举榜、……如今,在各类评比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下,成都乡村既保留着传统村落的古朴风骨,也正散发着现代农村的文明气息。

航拍下的乡村如诗如画

人民安居乐业

  意识之变

  提升的是乡村内涵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是主体。眼下的成都乡村,见到外来游客入村,无论认不认识,村里人都会主动上前打个招呼;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志愿者。……透视成都乡村这些“新现象”不难发现,一种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意识之变正在发生。

  “燕子衔来二月春,堂前屋后鸟争鸣。抬头极目川西坝,半是碧玉半黄金。”在都江堰市柳街镇水月社区,像周兴强这样的村民也有了即兴创作的兴致。在水月社区,不少人写的诗被放在了村里公共空间展示着。

  在双流区黄甲街道志愿服务中心,每到寒暑假就会早早聚集着附近跑来的小朋友。今年暑假的一天,40多个小朋友又来到这里,跟着21名“小老师”免费学习烹饪、儿童画、舞蹈、书法、武术等兴趣课程。这是黄甲街道在暑期开展的“关爱暑期留守学生(儿童)‘手牵手’活动”,21名志愿者全部来自当地,平均年龄18岁。

  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愁是什么?就是你离开后还会想念。74岁的周兴强一辈子生活在水月社区,与外人谈起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他仍然一脸骄傲;66岁的银定村村民王大爷,右手有残疾仍坚持每天早上义务打扫小区花台;双流黄甲街道的“小老师”即便在外地读书,放假时他们依然愿意回到乡村,给孩子们上一堂兴趣课……每日在成都乡村上演的真实事例告诉我们,乡愁是一种需要载体的情感,这种载体既是具象的景物,如错落有致的民居、古朴典雅的休闲广场;也是淳朴的民风,如邻里间亲如家人的关照、年节时的互致问候等。正是依托这些独具特点的载体,乡愁正在现代文明中诗意地栖居。(文/成都晚报 图/成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