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用移风易俗书写清明新风尚

发表时间:2017-03-31 14:07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娜

  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时节,每一个中国的家庭都会相聚一起,共同慎终追远、祭祀先人。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无论是在北宋画家张择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的盛况,还是在诗人浅吟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或者是词人唱出的“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嫩阴绿树。正是春留处”,我们都能从中深深的感受到古老而多彩的文化魅力。

  不过,清明也像很多传统节日一样,在现代化、城市化、网络化的冲击下,一度迷茫和失落。从古今的视角来看,城市的高楼的生活,远离田野山岗,难以采摘杜鹃、玉兰;快捷生活的人们,虽能买到青团子,却少了一家子一起制作的其乐融融。从国际的视角来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流范围的扩大,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作为“舶来品”闯入我们的生活,其娱乐性、商业性、情感性受到时尚青年人的欢迎,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了不少的冲击。

  冲击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发展之大转型,也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之大融汇。清明的节俗如何能更好的融入现代的生活场景,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倘若让清明传统继续失落,无疑会有害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其实,延绵千年的清明节日文化就像一条连接古今的大河,不仅有大浪淘沙而沉淀的河床,也有磅礴激荡而汇入的支流,进而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多样,清明的节日内涵就越需要坚守。只有没有偏离韵味的传统节日方凸显传统,这是一次考验,考验文化的守成定力、考验人们的热爱程度。

  但是清明的传统习俗也不是一滩死水、非静止不移物,它能主动适应时代和生活的变化,创新表达方式,彰显时代气质,让传统的文化更具省级和价值。这就是清明的创新适应能力,或者通俗的说清明要能够“移风易俗”去适应新变化。

  清明新风尚,要“移风易俗”就是要在传承中别开生面。清明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祖扫墓”,诚然我们不应该丢弃那种对先人缅怀、追思的情感,也不应该放弃那种借节日之机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这应该是清明文化中最重要的、最人文的、最温暖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世事变迁,原有的历史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当下我们应该提倡更加有意义的祭祀方式,可以用“网上祭奠”“无烟祭奠”“鲜花祭奠”来代替不环保且有火灾隐患的“烧纸钱”;可以宣扬“厚养薄葬”的理念来取代“铺张浪费”的陋习;也可以把移风易俗纳入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来取得“美教化,移风俗”的效果。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倘若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把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分别好坏,立存废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用移风易俗书写清明新风尚,就是要把旧的过时风俗主动抛弃,而把新的文明风尚给予提倡并制度化。通过久久为功,文明新风被群众接受并坚持下来,移风易俗才算成功。(赵德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