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围绕“四新”抓建设 贴近实际促提升

发表时间:2017-04-17 14:01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双流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近年来,双流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贴城乡居民新期待新需求,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牢牢把握根本任务,着力培育城乡文明新风尚

  始终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注重贯穿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力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教化涵养上见实效。一是大力营造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充分运用村镇文化广场、宣传栏、文化廊、民风廊以及楼道和建筑立面等载体,广泛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利用传统节日、举办节会、月月大舞台等时机,大量发放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和“讲文明树新风”倡议书、宣传册、宣传品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于人们日常生活。二是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议推荐活动。广泛发动全社会挖掘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截止目前,我区共收录入“好人数据库”1800余人,累计推荐人数420余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人11人、四川好人21人、成都好人40人、成都市道德模范11人,并将好人先进事迹编印成书。三是迅速启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自去年11月底,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庚即就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的活动领导小组,并迅速制定下发了活动实施方案。当前,我们正在3个镇街抓试点,希望通过半年时间的探索总结,形成一整套可学可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预定6月底之前召开全区经验交流现场会,下半年重点推进全覆盖。下一步,在用好用活传统教育方式和手段上,我们将重点推广:村(社)建立红白理事会;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村(社区)设立乡风文明陈列室(墙、馆);镇(街道)设立群众举报信箱和投诉电话;开展“舞前10分钟”宣传活动。四是深入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坚持传承与创造相结合,深度挖掘本地古代先贤名人(如:刘沅家谱、杨氏家训)治家格言和思想精髓,以编书或编节目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我们还通过媒体发布“寻找好家规好家训”征文启事,面向全社会开展有奖征集活动。目前,已经征集到有价值的线索69条,成文作品24个。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抓好评审工作,并把公认的好家规好家训制作成板刻、石刻、书法或宣传片,在各个适当位置和场所进行宣传展示,让优秀作品成为大众的精神食粮。

  二、大力改善基础条件,着力打造优美整洁新环境

  大力改善城乡居住条件,亮化美化绿化居民群众生活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头戏,区财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致力改善城乡基础条件。一是以 “三美”示范村创建为引擎,着力改造城乡环境风貌。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要求和“集中、集约、多样、开放”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水平规划和打造“三美”示范村,在着力改善环境面貌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创建的质量和内涵,把工作重心始终放在抓文明细胞培育和群众行为习惯养成上。截止2016年底,共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2个,“三美”示范村市级19个、区级22个,城乡居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二是以“城乡清洁行动”为抓手,着力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持续发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集中消除“脏乱差”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硬化、净化、亮化、绿化”工程。近年来,我们以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契机,持续加大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全区新建无公害化厕所582座、增建中小型污水处理站44个、增设废旧品收购点67个;设置村庄垃圾收集点13000余个、场镇中转站280余个,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达100%,随着“垃圾分类”宣传普及不断深入,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三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着力彰显城乡形态品味。依托城乡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扶持和发展体现“田园风光、乡村情趣和庭院经济”特色产业项目,为新村建设注入灵气、增添秀色。黄龙溪依托古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周边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土地大量种植菊花、月季、杜鹃等观赏植物,并编织成花草帽花在景区销售,美化了家园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金桥镇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推进田园新村与高端农业协调发展,由政府统一规划,连片种植胭脂脆桃、火龙果、绿宝石等优质水果,并以举办“花卉节”为媒介,加大对外营销宣传,目前,“川西桃花第一村”的名牌已经打响,成为了成都市民近郊旅游休闲驿站。彭镇以规模化园林、多品种花卉、高档次苗木为依托,积极承接成都花卉市场产业转移,月亮湾花市已成为成都地区花卉集散基地,其余镇街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一镇一品”、“一村一景”的格局基本形成。

  三、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扮靓农民群众新生活

  始终坚持把加强城乡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和重点任务来抓。近年来,我们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了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一是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广播电视、信息技术、农家书屋等工程,不断完善和提升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条件。据统计,近两年新改(扩)建文化广场30余个,农家书屋200余个,体育活动、文艺演出、医疗保健等场所140余个;添置各类文体健身器材1200余套;新建标准化志愿服务站(中心)70余个,村(社区)图书馆分馆8个,健身路径2万余米。坚持每年为村(社)、集中居住区免费配发一批电脑、投影仪以及文体器材,基本满足了群众“学习有教室、活动有场地、娱乐有去处”的条件和“求知、求乐、求健康”的需求。与此同时,长期开展“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仅去年,送出各类书籍26.5万余册、影视光盘1.2万余张、免费电影5000余场。二是加强基层文艺人才和队伍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离不开人才和队伍作支撑。近年来,区文化部门持续开展“文化指导员”培训工作,先后举办培训班20余期,培训人数达600余人次,达到村村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并依托区文化馆、镇(街)文化站和当地社会资源,定期、定人、定点、面对面开展帮带工作,有力地提升了基层文艺团队的组织能力和表演水平。截止目前,全区共建各类文艺队伍400余支,且常年活跃于基层,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三是精心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在组织开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我们始终把握“精细、精心和经常”三个原则(即:精细设计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经常变换形式)。并紧扣各个节日内涵,广泛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经典诵读、志愿服务、民俗文化、全民健身和健康防疫等活动。同时,打造了黄龙溪镇龙狮文化艺术节、协和街道“月月村晚”、黄甲街道“一村一大戏”、公兴街道“月月大舞台”、永安镇“红提风情节”等特色品牌活动。

  四、统筹整合各方力量,着力形成齐抓共建新格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协调处理好党委政府、村委(居委)和基层群众之间的关系,只有各方保持同心同向、真正形成工作合力,才能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具体讲,在抓各方作用发挥上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文明委全委会和联席会每年都专题进行研究部署,并纳入区级目标效能考评体系,责令区目标督察室实行全过程监管。每年组织两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实地视察调研,高度重视代表和委员提案建议以及群众来电来函工作,把提案者和建议人反馈意见与职能部门年度绩酬直接挂钩,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工作意识、标准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充分发挥镇(街)村(社)主力作用。镇街、村社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非常重要位置,既是组织策划者又是具体落实者,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我们始终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环节,从建立和落实镇村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入手,倒逼任务、时间、标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让责任主体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既有效率更有效果,从而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充分发挥基层群众主体作用。广大基层群众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我们始终秉承“以人为本、创建惠民”的工作理念,把群众满意、群众支持、群众受益作为落脚点,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与此同时,注重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和依法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建设与管理的热情,从而形成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回顾我区近几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比各兄弟区(市)县的成绩和经验,特别是对照中央、省、市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和上升空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指导意见》,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赶超意识,对标先进、自加压力,奋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