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png
  • 未标题-1.jpg
中国文明网 |红星新闻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潘玉华:针尖上的“军工绣娘”

发表时间:2022-11-03 16:41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 荣

  第一次见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9研究所技师潘玉华,是在成都市总工会的一次活动中,那时她刚刚获选成都工匠。后来我了解到,她还是第四届成都市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

  潘玉华在一次演讲中说,我的第一位师傅就是我奶奶,她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绣娘,蜀绣技艺绝伦,在我们家所使用的绣品,都是奶奶的杰作。这也是我家引以为傲的事。我的梦想就是成为奶奶那样的绣娘。

  后来,潘玉华进入了29所。她依然认为现在所做的焊工是在传承奶奶的绣花技艺。她每天用烙铁这种“绣花针”穿梭在预警机、北斗卫星、舰载机等大块头上的“心脏”焊接工作。“我发现,绣花和焊工需具备着同样的匠心,方得始终。”她这样说。

  潘玉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候说的几句话,要想成为优秀的焊工需要具备三个技术要求:

  第一个是练习手稳。在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中,徒手放入40枚一元硬币,保证杯子里的水一滴都不溢出。

  第二个是夹芝麻,练习耐心和韧劲。左手边放着一个小托盘,右手边撒上一把细细的芝麻,然后用小夹子一颗一颗的把芝麻夹起来,整齐的排列在托盘里面,整个过程一次完成,不掉一颗芝麻。不过,我们平时操作的焊接工作可没有芝麻这么大,芝麻真的很大,我们面对的是比芝麻还要小上数十倍的小球或焊点。

  第三个是夹头发丝,专注能成就巅峰。我用镊子夹着一根头发丝,让它悬空中都看不出来发尖有一丝抖动;我开始练习看天上的飞鸟由近及远,直至它们消失在天边,再到后来我可以做到不用直尺测量,就可以非常准确的说出两个元器件之间的距离;我经常把自己关在图书馆看书,练习宁静的功夫,直到自己忘记周围的一切……这三个要求,第一个像打靶中的八环,第二个是九环,第三个是十环。

  就这样,潘玉华从不懂到学习,到成熟,好像每天变化都不是很大,而且这样的工作看上去很无趣,但如果我们换个视角看,也就发现这是工业文明下面的乐趣,与传统的工作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潘玉华从1995年参加工作被分配在装配部的电装车间,看到电子产品内部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等元器件排列整洁,错落有致。当时带她的师傅告诉她说:电子产品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一个真正好的电子产品,往往“里子”比“面子”更重要!对此,她说:“这样的话语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想起奶奶的绣品。我从最基础的工作起步,我一步步地给自己设定‘小目标’,然后不断努力实现,走到了今天。”

  潘玉华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对2015年“9.3阅兵”,你或许记忆深刻——空警500预警机引领战斗机编队,这是军工人自豪的事,这也是大国的自豪,更是军事强国的自豪。就在这自豪的背后,最为引人注目的,应该是那个像“锅盖”的天线罩,它的“心脏”就是一块手表大小面积的器件。当初,我们在研发的时候,就做到了在它的上面植入1144根铅柱,保证每根铅柱中心位置、偏差小于头发丝直径的1/2。这1144根铅柱一根都不能出差错,哪怕一根铅柱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一路电子信号不导通,就会让机器不能正常运转起来。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们纯手工操作的成功率几乎是100%!我们做到了机器一样的精准!

  在谈到这些时,她说:“虽然我们不是机器人,却要用灵巧的双手以同样的高标准完成任务。这背后其实是军工人的梦想,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技术创新,实现我们在行业里的领先地位。”

  在回顾过往时,潘玉华说:“最初的工作中,我也会犯错,师傅曾经对我说:‘这份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它需要心、手、眼高度的配合,这三者有任何一个掉了队,一定会犯错!’做焊工做了20多年,我才慢慢地发现,只要我们具备执著专注和精益求精,就能把失误降到最低。这背后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工匠精神。我将它概括为一方面是技能,一方面是德行,也就是四个词、八个字:学习、专注、担当、奉献。”

  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正是道德模范潘玉华的底色。她说:“我想有机会把我的经历记录下来,用这个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