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png
  • W020230420633248779786.jpg
中国文明网 |红星新闻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道德模范”彭克:纸质文献的守护人

发表时间:2023-12-06 09:02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 亚

  11月16日上午,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传习所导师杜伟生先生弟子出师、新收授弟子拜师仪式暨东安湖艺匠古籍保护沉浸式体验馆开馆仪式在龙泉驿东安湖举行。东安湖艺匠古籍保护沉浸式体验馆,是国内唯一的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护、服务、公共教育、文化传承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古籍保护沉浸式体验场所。这被彭克视为“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发展的又一里程,也是对纸质文献保护和教育事业的一次比较重要的推动”。

  彭克,2023年入选第七届成都市道德模范。在过去,彭克与他的团队共同打造出了中国一流新型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创了“基层工会开放日”“成都·今夜有戏——青年话剧艺术鉴赏月”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职工文化品牌,每年接待来自全国行业内的参观学习者达1500余人次。这虽给彭克带来了荣誉,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还坚守着一份理想。

  彭克一直很尊重传统文化,尤其是看到文献越来越重视,而文献保护、修复工作还有待完善之时,他就想到了改行。2018年,彭克意外获知国家鼓励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创业,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将自己的喜好变成事业的可能。他很快投身纸质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行业,敬业勤勉、不忘初心,为文献保护事业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彭克之所以走上这条路,这跟父亲彭德泉有关。在《巧手慧心修古籍》里记录了彭德泉的故事:

  彭德泉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城郊的彭家梁村。“我们家三代教书人、两代图书馆人,代代爱书如命。”彭德泉说,父亲从1945年开始当老师,直到1984年去世也没有离开过讲台。他教了三代学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手捧书本,站立讲台上。彭德泉自幼爱书、读书、唱书、教书、管书、修书。父亲留下的书籍、讲义,在他眼中便是最珍贵的遗产。有空就读,倍加珍惜。

  1983年,彭德泉到四川省图书馆参加培训,学习古籍文献分类。他上课专心致志,认真做笔记,很快被当时担任四川省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兼教员的张德芳看中,不久就让他担任了培训班班长。从那时起,彭德泉筑梦图书馆。他进四川省电大,获得图书馆学专业大专文凭。毕业后,在张老师指导下,学图书分类、学参考咨询,参加学术交流。

  “张老师对我太好了!感觉这条路越走越有兴趣。”彭德泉说。2005年,彭德泉年过半百。这天,彭德泉再次去拜望张老师,张德芳叮嘱他:“德泉,你别待在图书馆了,赶快出去抢救古籍,大量古籍因各种原因正在湮灭,那可是圣哲先贤为我们留下的民族文化根脉啊,抢救一本是一本!”

  张德芳作为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分类专家,长期目睹古籍保护现状,对古籍文献的修复和抢救充满紧迫感,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彭德泉:“四川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积淀丰腴,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保守估计四川古籍藏书应该在200万册以上,仅四川省图书馆就有近百万册。然而,天灾人祸造成的大量古籍文献霉烂、虫蛀、残损,我们图书馆人,可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啊!”

  张老师的话,如投石激浪。彭德泉说:“前人历经战乱、兵火、灾荒、流离,那么艰难把这些古籍传下来。我们现在怎能眼睁睁看着古籍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不修好,怎么对得起先人,又怎么对得起后代?”

  彭德泉很快办理了巴中市图书馆的离岗待退手续,走出秦巴山,到成都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图书馆人,开始筹划古籍文献保护和修复工作。

  这样的举动,一直影响着彭克。

  彭克在熟悉了文献修复这一行之后,就于2008年9月在广汉创办了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中心作为非盈利性质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机构,主要从事古籍善本、书法、绘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宣传品、钱币票据等纸(绢、帛)质物品修复、传拓、古籍整理、普查和相关专业人员培训等工作。2013年,中心获取《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16年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

  在这里,有50余名修复师,已累计为国内200余家古籍公藏单位修复古籍善本、古字画、碑帖拓片(拓本)、档案、宣传资料、红色文献、钱币、邮票、西文文献等纸(绢、帛)质文物2.8万余册/件(总计逾100万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册/件,二级及以下等次文物若干件),为50余家公藏单位整理普查馆藏古籍20余万册/件,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机构。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彭克的坚守与创新是分不开的。

  在工作中,彭克拓宽思路、改革创新,带领团队2018年荣获中国社会组织信用评级5A级单位,于2019年建起国内第一家古籍保护博物馆(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技艺博物馆),年接待量达45000人。

  202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5版发表文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寻找文献中的历史》,对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进行了报道,字字句句间还原了古籍修复这门非遗技艺及介绍了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特殊能力的这群修复师,它和他们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如今,彭克带领着团队在文献保护、传承方面继续努力着。在他看来,文献修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正如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在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之后所说的那样:“该博物馆的面世及研讨会的召开,意味着古籍修复技艺有望从广博到专精,再以专精带动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