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他们代表成都成为“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发表时间:2012-07-11 08:43 来源:成都文明办 责任编辑:王 楠

  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工,但其无私奉献的义举却感动着身边的许多人。父亲病了,他为父亲写歌,鼓励父亲要坚强,他对父亲的爱在全中国知晓,被广大市民称颂。近日,为父亲谱写歌曲的曾凡根和活跃在社区和公益活动中的爱心大使余万琼,分别当选为中国文明网7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类候选人和孝老爱亲类候选人。他们的事迹正在中国文明网上公示,快来顶“成都好人”,为他们投上一票吧!

  鼓励父亲抗击病魔

  儿子献歌《不准倒下》

  “那阵风好大,把您吹伤;那场雨好猛,把您淋透;您渐渐地弯曲,您渐渐地倒下;看着您倒下,我泪长流;看着您弯曲,我的心在滴血……”还记得前段时间的那首《不准倒下》的歌吗?他饱含着曾凡根对父亲的一片孝心,也唱出了父子情深。

  曾凡根和他的父亲,是我们身边再平凡不过的一对父子。2010年,随着父亲重病住院,曾凡根悉心照顾父亲,看着深受病痛折磨的父亲,他万千思绪在笔尖,化作一首献给父亲的歌词——《不准倒下》。多家媒体报道了曾凡根的动人事迹,感动了无数群众。

  父母在

  他选择“不远游” 

  曾凡根,49岁,是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一名普通的农民工。高中毕业后,曾凡根就外出打工,也做过小生意。近几年,为就近照顾身患重病的父亲,曾凡根在双流县城离家较近的地方找到一份送货的工作。曾凡根说:“我历来信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

  在家排行老三的曾凡根清楚记得,在他年少时,从不把“爱”字挂在嘴上的父亲,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上高中时,有一天半夜,他上吐下泻、浑身不适而昏迷了过去。父亲背着他跑了2公里赶到县医院抢救,并守护他到天明,直至看见他经抢救苏醒过来,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夏天雨水多,他家附近的金马河总是出现险情,“每到这时,父亲就带着乡亲们去抢修,光着膀子,跳进河里,清理淤泥,挖河道,搬石头……”父亲在大雨中一边唱歌一边干活的情景,至今仍深深铭刻在曾凡根的脑海里,“父亲,是我的英雄!”曾凡根动情地说。

  2011年,一家建筑公司聘请他到西藏工作,并开出了每月5000元的工资,但曾凡根为守护父亲,断然拒绝了该建筑公司的邀请。问其原因,曾凡根说:“另外四个兄弟姊妹住家都远,工作又忙,我平时都是打散工的,更应该好好在爸妈身边尽孝。”

  《不准倒下》

  一首写给父亲的歌

  2010年夏天,父亲曾耀如因风湿疼痛、糖尿病等数病齐发,曾凡根和兄妹们将父亲送到了县医院。但因病重,县医院不敢接收,他们赶紧将父亲转到了成都空军医院。7月23日,空军医院对他父亲下达了病危通知书。“那天,我还真的以为父亲不行了。”曾凡根说,当时看着躺在病床上不断抽搐的父亲,他脑海里一片空白,便紧紧握着父亲的手一遍遍地喊:“不要倒下,要坚持,坚持!”经过半个小时的紧张抢救,父亲终于脱离危险送进了监护病房。

  望着全身插满管子,昏迷不醒的父亲,曾凡根心如刀绞,而当父亲苏醒过来时,他突然从父亲那眼神里读出了那种渴望不死的信息,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把父亲的手握得更紧、更紧,并产生了一种想让父亲坚强挺住的冲动——“不准倒下”!

  “那阵风好大,把您吹伤;那场雨好猛,把您淋透;您渐渐地弯曲,您渐渐地倒下;看着您倒下,我泪长流;看着您弯曲,我的心在滴血……”守护着病重父亲三天三夜都没有合眼的曾凡根,在病房里看见父亲安静地睡着时,随手从旁边捡来一份旧报纸,仅用半个小时就写下了这首以《不准倒下》为题的歌词。

  把歌唱给父亲听

  孝心赢得掌声

  入院一周后,曾凡根的父亲终于恢复意识。一个晴朗的下午,曾凡根拿着自己的“处女作”趴在床边,轻轻地抓着父亲的手,一句一句小声地念给他听。“歌词很短,我念到一半,就听到父亲发出呜呜的声音。”曾凡根望向父亲,发现父亲也正看着自己,眼里已涌出泪水,当歌词读完,父亲已是泪流满面。

  曾凡根问父亲“好听不好听?”父亲说:“好听!真的很好听!”一旁的病友们也被歌词感动,病房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陪护父亲住院的40多天里,曾凡根曾亲眼所见三个人离去,尤其见到一个来自西藏年仅13岁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走后,父母那哭天喊地的场景,使他触景生情,因此,每当父亲醒来和入睡前,他都会朗读《不准倒下》给父亲听,鼓励父亲对抗病魔。同时,曾凡根希望早日找到一个能给他写的歌词谱上曲的人,实现他的夙愿。

  2012年5月31日,曾凡根受邀走进了专业录音棚,唱起了这首他读过无数次的“歌”。梦想实现了,曾凡根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上班,送货,看报;下班,给父亲按摩,讲故事。现在他只是多了一个听歌的习惯,《不准倒下》的光盘他随身带着,并表示要快点把歌学会,唱给父亲听。

  “我还要继续写下去!”曾凡根说。在他裤兜里一直揣着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里面记录着新创作的20多首写给父亲的歌词。他说,“其实我很清楚父亲的病不可能再治好,只是希望多给父亲一点力量,也让听到的人都好好珍惜生活和生命。” 

  四川年龄最大的献血者:

  年年无偿献血

  12次献血3800毫升

  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元通社区活跃着一位普通的女工,她就是我们身边的好人——余万琼。今年57岁的余万琼,长期关心邻里,助人为乐,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助老、爱老,帮助残疾人、空巢老人,从事养老院爱心服务,无偿献血,从不计较回报。她无私奉献的义举和助人为乐的善行,感动了身边的许多人,得到社区居民和群众的一片赞誉。

  受社会恩惠 

  她走上无偿献血路

  1992年,余万琼的丈夫曾凡光不幸患上膀胱癌,两次手术需要大量输血。余万琼为此四处奔走,想方设法,仍然无法支付昂贵的医疗费。最后是多名志愿者义务献血,才延续了老曾6年的时光,虽然耗用了近6000毫升的鲜血,医生也尽了最大努力,但是,最终未能挽留住老曾的生命。1998年老曾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余万琼强忍悲痛,从深深的怀念中回想起丈夫生病期间,许许多多好心人的义举善行。

  余万琼下定决心,要用自己毕生微薄的力量感恩社会,回报亲人。她默默地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利,从院落到小区,从社区到街道,人们经常看到她扶老携幼、清扫垃圾、争做好事的身影。2004年起,余万琼加入四川省红十字会,成为造血干细胞服务志愿者。到2009年,她年年参加无偿义务献血,12次总献血量3800毫升。家里儿女都担心她年龄大了,身体熬不住。但她却说,“我年龄大了,但是身体还过得去,不影响献血。只有我自己多献血,出去宣传时才有底气。献血是爱心的表现,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由于国家规定,女同志年满55岁就不能献血了。2010年,余万琼又开始义务宣传无偿献血,用自己在无偿献血活动和服务过程中得到的乐趣以及心灵上的收获鼓励年轻一代。2011年,她成为成都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爱心大使。

  回报社会

  助老扶贫表爱心 

  2005年,退休后的余万琼每月只有1000多元生活费,一家四口挤住在仅50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她经常起早摸黑,骑自行车1个多小时到华胜、金福园等养老院,无偿为孤寡老人服务,打扫清洁卫生,替老人们修剪指甲,梳头洗脸,唱歌给老人们听,陪伴他们快乐地安享晚年。

  此外,余万琼还身体力行,经常出资出力,帮助病幼儿童。她说:“有时候看看自己的孙儿孙女,可以那么健康快乐成长,但是有些同龄娃娃那么不幸,我觉得可以出一点力就尽量不要吝啬这份力量。”看到央视《走基层》栏目关于贫困山区儿童艰苦就学的报道后,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一大早,就急急忙忙联系了解情况,打听地址,寄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好好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她还汇款过去,资助江西省天保小学三名贫困学生。随后,她又资助了三名贫困学生,还汇款给金堂贫困学生小海。一年时间,她合计资助7名贫困学生,三个学校。她给出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资助,更时时刻刻关注几名学生的生活、学习,时常电话问候,嘘寒问暖,关心他们业余爱好、家庭生活。她的真心也换来学校师生的诚挚感谢,她资助的两个毕业班纷纷给她寄来班级获奖“精神文明班”的照片,以表尊敬和谢意。

  爱心在传递

  谱写社会和谐之曲

  有人不禁要问:余万琼个人收入微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她捐助贫困学生的钱从哪里来的呢?余大姐有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她参加各次义务劳动和志愿者活动的误餐补贴,每次15元,从2011年初至今,已经积攒了540多元。余大姐说,我还要继续积累下去,积累到1000元就把这些钱捐给最需要的贫困学子,我要让爱心活动感染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参与,永远传递下去。

  2012年3月,面对采访的镜头,余万琼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只是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关心他们,就当发挥自己的余热,回报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