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年画话新年 成都八旬非遗传承人让传统技艺走进生活

发表时间:2019-01-29 11:13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 荣

侯世武正在画国画。

侯世武的第一幅年画作品《连年丰收岁岁有余》。  

  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些年画贴在门上或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过年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用新年画替代旧年画,是辞旧也是在迎新。有年画的春节,才有年味。

  “武将贴外面、门官贴客厅、娃娃侍女贴睡房、福字贴灶台……不同内容的年画贴的地方也不一样。年画大多用于新春,寓意‘美满’,因此年画画面布局也以满为美。”1月24日下午,在成都市马鞍南路110号,81岁的侯世武介绍起年画滔滔不绝,像是分享一件极幸福的事。侯世武是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绵竹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年画之于我们,是春节来临的信号,而对于他来说,还有着更重的意义。

四川儿歌组画《手指歌》。  

  年近四十学习美术刻苦求学只为年画

  “从中等师范毕业后,我先后在小学、中学任教,后来又到了政府机关工作,直到1966年调任绵竹文化馆馆长,我才真正开始接触美术。”侯世武回忆道。“来到文化馆后,我发现同事们都有一技之长,音乐、舞蹈、吹拉弹唱,而我却没有特长傍身。因此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一门艺术。”也就是在这一年,侯世武对年画产生了兴趣。1967年,文化馆来了7、8个中学美术教师,他一边做着馆内工作,一边跟着美术老师们学习。

  但这之后近10年时间里,因各种原因,侯世武始终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年画学习。但他说,正是这十年的坚守与等待,让他明白了自己对年画的喜爱并非一时冲动,时间的沉淀让他更认清内心的想法,也更加珍惜后来的学习机会。

作品《四川泡菜家家有》。

  1978年,39岁的侯世武考入四川美院基层进修班,开始系统学习美术。“为了争取进入四川美院的名额,我当时连续两个月没有休息,休息时间就找机会一直练习静物写生等等。”侯世武说,“即使进入进修班后,我也丝毫没有懈怠。”在班上,他是年龄最大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他坚持“笨鸟先飞”的原则,勤加练习,即使是周末也不休息。连教他的老师都感叹:“侯同学,适当休息一下吧,不要太辛苦了!”正式这份坚持让他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学到了许多“干货”,也为今后的画年画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一年系统学习,侯世武刚一回到绵竹文化馆就被委以重任。他一边整理资料,一边拜访民间年画艺人,邀请他们回到年画领域,重新做画。此时,他才开始真正接触年画。“我从接触年画开始,就再也没有放下过。”侯世武说。

作品《太阳神姣》。

  汲取精粹勇于创新 将艺术与生活融合

  “一朵饱满鲜艳的大莲花,一只活灵活现的大鲤鱼,脸颊饱满的一对娃娃,配上喜庆的颜色,一幅《连年丰收,岁岁有余》就画完了。”据侯世武回忆,他的第一次作年画时已经43岁,除此幅外,还有一幅王昭君和蔡文姬的美人图。两幅作品在1981年同时被选入年画展,送往国外展出。

  俗话说“画里有戏,百看不腻”。对于年画,侯世武有着独到的见解:“古往今来,一些艺术家注重模仿,画作更多的是代代相传,创新之处少之又少。”因此,侯世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将现代生活场景、民间绘画、中国工笔重彩技法等融入绵竹年画之中,创作出一批既具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艺术表现技巧和时代气息的新年画。他的画作题材十分丰富,有脸上洋溢着笑容的妇女、温馨的祖孙二人、幸福和谐的一家三口……就连小孩子们念的童谣、民间的舞蹈,都给了他灵感,并用画笔将其定格在画纸上,一幅幅灵动、诙谐的年画就这样诞生了。“这幅《春到鸡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一行人到养鸡场时看见的场景,当时便觉很有意思,回家后就画了下来;这幅《看外孙》是我曾经回乡下看到的画面:大气球、虎头帽、洋娃娃、宠物狗,几件物品,将老一辈儿对孙子的疼爱体现得淋漓尽致。”侯世武介绍道。

四川儿歌组画《排排坐》。 

  2006年,绵竹年画被国务院、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侯世武成为了绵竹年画的传承人。他的作品《年年丰收,岁岁有余》入选“全省文化馆美术干部作品展”,获得优秀作品奖;1991年,作品《看外孙》入选四川年画展;《连年有余》《福寿临门》等10件作品被上海图书馆收藏。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侯世武的年画作品植根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吸取其营养而不墨守成规,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巧妙地将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使民间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以发扬年画为己任 让非遗文化进社区

  在侯世武的耳濡目染下,家中三代都受到了影响。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考入四川美院,如今均从事与美术有关的工作。“孙儿最大的还在读小学,已经对美术有了极大的兴趣。暑假我与老伴还经常被她‘布置作业’,让我们画画。”侯世武的妻子江贤碧说。

  “年画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作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叫‘秋版’……”2014年,侯世武来到金牛区营门口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教辖区居民年画,普及年画知识,居民们十分喜欢。他常在街道和社区举办公益讲座。侯世武说,如今,许多传统民间工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通过在街道和社区向居民普及年画知识,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了解年画、喜欢年画,感受到中华瑰宝的魅力。“只要有人邀请我去做讲座,我就愿意去。”侯世武说道。(图文 华西社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