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新繁镇高院村风采

发表时间:2015-10-26 14:27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统筹推进特色发展 产村一体宜居宜业

  ——新繁镇高院村玲珑锦院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探索实践

  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地理位置、新鲜的空气……站在自己家门口,新繁镇高院村村民曾仁德告诉记者,从原来的小瓦房到现在的川西民居小楼房,从原来烧“毛毛柴”、打钢管井,到现在水电气全部入户,现在和城里一样方便了而且空气还更好,自己很满足!

  新繁镇高院村按照“产村相融、产景一体”的理念,充分挖掘自然生态本底,采取“政府引导、自主开发、市场运作”的方式,由农民组建融腾土地股份合作社,运用市场化手段,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探索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玲珑锦院”建设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村面貌改善、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农民生活品质提升。

  彰显新村特色

  农合社自主聘请专业公司做规划

  农村新村建设和探索要建出特色,出好的体制机制,既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等要素,也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士的指导。在统筹、规划等部门的指导下,新繁镇高院村由农民群众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自主聘请专业公司,编制了既符合上层规划要求又切合自身需求的新农村综合体实施规划。

  “我们结合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依托新都柚等特色产业,将新繁镇高院村、汪家村、世丰村、青石村、两河村和斑竹园镇回楠村、檀木村等7个行政村按照4A级景区标准整体打造,编制了《新都区锦绣田园·花香果居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参与规划的一位专业人士指出,此规划经过了充分了调研、方案几经修改,很接地气,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肯定。

  “高院村处于该项目发展区的核心区域,在该规划框架下,我们结合村民诉求,设计出3套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农民新居方案。”新繁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最终高院村村民充分考虑居住习惯和采光、通风等需求,投票选择具有“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特点的玲珑锦院方案作为实施方案。

  记者了解到,为了体现“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特色。玲珑锦院在建设时融合了原有的道路、渠、林、田,形成5个组团,每个组团20至50户不等,各组团间隔50至200米,组团之间大量保留原生态植被,农民新居内部,清溪环绕、步道相连、草木青葱、环境优美。

  新居之外,生态带、生态绿道、生态渠、生态广场与成片的农作物、原生林交相点缀,充分展现出乡村生态田园风光。

  实现多元增收  区镇招商选资+农户洽谈落地

  新农村要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强力支撑。

  在玲珑锦院,镇村通过要素流转引入大型一三互动项目——百草园、尚作有机蔬菜园、樱桃园等,并延伸产业链条,村民通过参与项目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和农民多元长效增收。

  “我们采用‘区镇招商选资,农户洽谈落地’的方式,高院村及周边村民以社为单位,将2900亩农用地流转给明学川芎等3家龙头农业产业项目。以龙头项目带动农户的模式,建设1000亩百草园、400亩尚作有机蔬菜园、300亩樱桃园,并依托邻近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1200亩精品蔬菜基地。”新繁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搭建起了“三园一社”的产业框架,目前,高院村及周边现已形成中草药、有机蔬菜、樱桃等规模化特色种植产业。

  记者了解到,引进的各个项目依托各自园区内的特色种植,完善“种植——加工——体验——餐饮”产业链条,发展集特色种植、加工、休闲、观赏、餐饮、互动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深度开发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将传统单一的种植业进行延伸,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链条。

  强化小区管理  村民自觉自愿遵守“村民公约”

  “生活垃圾打包投放在指定的垃圾回收站”“不得在小区植物上挂有碍观瞻的物品”“车辆在小区内行驶不得随意按喇叭”……

  在高院村随处可见的“村民公约”,村民们从“不以为然”到“自觉自愿”,改变的不仅是环境,还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珍惜。

  记者了解到,高院村通过引导农民对玲珑锦院实行小区自治,充分体现农民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社区组织多元参与的自治体系,不断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分房入住前,小区住户齐聚共商小区日常管理,选举产生玲珑锦院业委会,建立健全《玲珑锦院装饰装修管理协议》、《玲珑锦院住户公约》、《玲珑锦院集中居住区管理公约》、《玲珑锦院入住须知》、《入住家园怎么办》等制度。”高院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我们还依托各类社团文化服务阵地,开展文艺汇演活动,以文化凝聚人、以文化引导人,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给小区居民送温暖、排忧解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